|
|||||||||||||||
从玄武湖畔的彻夜排队购票,到网络上的“抢票大战”;从车厢里“啤酒饮料矿泉水”的人声鼎沸,到全封闭无打扰服务;从百年南京西站的老式候车室,到镂空雕花汉宫式“亚洲第一站”……仅仅十年的时间,北国到南疆、高原到海滨、城市到乡村,自南京延伸出的“高铁线”,已逐渐成网。 南京到哈尔滨、南京到川西、南京到厦门、南京到南昌,现在都可“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高铁,以迅猛发展的速度,影响着南京人的生活节奏;同时,渐行渐远的轨道声,也带走了一代南京人的回忆。今后,在00后的记忆中,或许不会再有那座记载了百载爱恨的南京西站,或许不会再有“2元前绿皮火车小清新之旅”。但,没有关系,我们会为您留下这些痕迹。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历史的痕迹,也真实地在那里,在你驻足的脚边,也在你触手可及的纸页中。 南京高铁线网不断扩展 铁路改变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2008年4月18日,合宁客运专线建成投运。这是经过南京的第一条客运专线。不过,这条专线在建成后,并没有开行动车组列车。一直到2010年7月1日早上8点零3分,随着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到来,从南京发往上海虹桥的“G7001”城际高速列车从南京火车站驶出, 南京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动车时代”。从此,南京的高铁“同心圆”,开始不断向外扩展。 时间回到2004年。家住豆菜桥的何先生每到春运前,都会特别关注扬子晚报上的车票信息。“那个时候南京到哈尔滨还没有动车,每次回去,都要到南京站排通宵买票。”由于一家三口的票都得买,何先生经常凌晨就去车站排队,“我还算好,排到第十几个也无所谓。那时候到成都、重庆的,都必须要排到第一个,一到点就赶紧买,慢一慢票就卖光。”“那时候报纸上的标题,经常是《买票的队伍快排到玄武湖》、《火车站开始限时进站》”,在南京火车站附近,一家卖报刊杂志的老板说,而买票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等到上了车,才发现,拥挤的车厢、“遥远”的厕所、混杂的气味……才是需要“克服”的问题。“不过,车厢里倒也热闹,大家面对面坐着聊天,无论是说南京话还是东北话,感觉都挺亲切。”何先生说。 而短短十年不到,南京北到哈尔滨、南到厦门、西到重庆、东到杭州,都有了直达高铁或动车,原本需要二三十个小时的旅途,居然缩短了2/3,购票也不用站着排四个小时了,以南京为圆心的“高铁圈”逐渐完善……每个人都在慢慢适应着提速带来的变化,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许琳是南京一家运动品牌店的老板,在全国各地有100家销售网店的他经常来往于各个城市。“像我们经常要去一二线城市,特别是一些文化大城,比如北京、山东等,以前首选肯定是飞机,但是飞机经常晚点,所以在时间上很难配合。”许先生表示,现在他可以直接从南京坐高铁去目的地。做销售的李先生也告诉记者,十年前他去上海,要花两天来回,现在一天能跑沪宁线上三个城市:“业务量增加了,钱也挣得多了,辛苦倒是挺辛苦,不过成就感提升了。” 老站“离去”,新站“崛起”带走的不仅是记忆 2004年10月,浦口火车站经历了几关几开后,再次停办客运。这次停办后,就再也没启用过。各项客运设施全部封存。售票窗口关闭,候车大厅关闭,进出站口关闭,客车车厢关闭,月台上的灯和回家的路也关闭了。这仅仅是个开始。2012年3月24日22点17分,随着南京西至厦门的K161发车,南京西站终于正式告别了旅客。这座百年老站,淡出了南京人的生活。2014年10月14日起,拥有78年历史的铁路中华门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而“离去”与“新生”,也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以建筑实体的形式,在南京“轮回”。 1968年10月,新南京站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时开通启用。2005年9月1日,改建后的南京站开始进行为期20天的试营运,候车大厅和站前广场通过了验收。同年9月21日正式营运,49趟原在南京西站、中华门站到发的列车改在南京站始发。2011年6月28日,南京南站投用。作为京沪高速铁路五大始发站之一、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并为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沿江高速铁路、宁杭城际铁路、宁通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宁合城际铁路、宁启城际铁路的客运枢纽站,南京南站有着“亚洲第一大站”的殊荣。南京逐渐形成“南京站主发普速列车、南京南站主发高铁列车”的格局。相形之下,各方面条件都落后于时代的浦口火车站、南京西站和中华门站,就渐渐有些“寒碜”了。而南京人的出行习惯,也不知不觉发生着改变。从习惯于斑驳墙壁、大锅炉接水的老候车室,到习惯于窗明几净的开放式候车厅;从习惯于睡在过道里的普通车,到软座、速度感强的高铁;从习惯于排队购票到网上抢票……可能老站,就只能留在回忆中了。 扬子晚报记者 徐媛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