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歙县深山的溪头镇汪满田村,每年元宵节都有嬉鱼灯的风俗。
汪满田在明朝中后期,村庄沿着布射河两岸繁衍,家族逐渐壮大,依山而建的房屋多是木质材料,时常有火患。有村人认为祸根是村口那突兀的光滑大岩石,像一面巨大的“火镜”,当年村里主姓是“程”“叶(葉)”,此两姓是“禾”旁“草”顶,易起火。
村民想到了“鱼水克火”,他们砍来大毛竹,劈成细长的竹篾,手脚麻利地扎制鱼骨架,外面糊上棉纸,画上红黄蓝相间的鱼鳞。“鱼”腹内是交叉纵横错落有致的架子,用来插蜡烛。最大的鱼灯长约七米、高三米,鱼腹内插上三五十蜡烛。夜幕降临,点燃蜡烛,鱼儿顿时通体透红,活了起来,丰满而神气地在锣鼓声中沿街串巷地游着。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鱼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当地人称“嬉鱼”。自从“嬉鱼”开始后,再也没有烧过房子,元宵节嬉鱼灯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自娱自乐的嬉鱼灯,随着子孙繁衍,陆续分成祠堂、田街、里村、柏枝园、上六家等六个鱼会。每个鱼会都有一条蔚为壮观的大鱼,以及两三条神气活现的小鱼。嬉鱼的费用来自鱼会村民三块五块的捐助。每家还有千姿百态的花灯,扎成孙悟空、小白兔,或是辣椒、南瓜等蔬菜的样式,各具特色,颇具浓厚的乡村气息。
大鱼一般由头、胸、腹、尾四截组成,分开扎制。前三截的下部与一茶杯粗的杉木扎在一起,是专门用来扛的。各部分之间用麻布遮风挡雨,也是为点蜡烛方便。如此大鱼,得有十几个青壮年汉子,前呼后拥才能使鱼“游”起来,硕大的尾巴也要两个人拽着才能摆动。
黄昏时分,被岁月击打得发白的牛皮大鼓,在村里少年的敲擂下,更是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四邻八村赶来的看灯人听得心潮澎湃血液沸腾。
鱼灯在规定的时间,到祠堂前的石桥上汇聚。祠堂鱼会的鱼灯先行,其他鱼会按照各自的路线钻胡同走巷弄。很快,小村的每个角落都响起了“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和“嗵—嗵—叭—叭—”的炮仗声,远远近近地传来时,每一个看灯人心里都有种莫可名状的兴奋。
年长的老者举着杉木做的火把或提着火篮在前引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扁长方体开路灯紧随其后。两只憨态可掬的草狮,张牙舞爪地与开路灯逗趣着。鱼灯在众人的扶持中摇头晃脑地于中间自顾自游着,鱼眼里那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光亮耀眼。年轻的小后生扛着小鱼灯跟在后面,相随的是两人抬的大鼓大锣,在鱼灯的照耀下很合节奏地敲打着。队伍最后是各家的孩童,拎着、举着自家扎制的各具形态的花灯,喜气洋洋浩浩荡荡的,人面灯光,相映成趣。
最热闹的是“上在”,村口一座低矮的山坡,众口相传是汪满田的发祥地,祖上的灵柩就埋在那。最后一晚嬉鱼灯时,各鱼会的鱼都聚集于那山坡上,远望群鱼如在卿卿我我呢喃私语,亲亲热热地倾心交谈。“参花”亦是每年必有的精彩节目,中途换蜡烛后,鱼们聚在村中的操场上,鱼会比赛,拥着各自的鱼灯大呼小叫地跑两圈后,看谁先冲上大路。顿时,吆喝声,鼓噪声,呐喊声,整个小村都欢呼起来了。
如今,在临近汪满田村的大路外,有着巨大的红鲤鱼雕塑。村民口中“火镜”下的岩石上,镌刻着不同字体的红色“鱼”字。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富足,汪满田的鱼灯,年年都在村里快乐地遨游,已经是“不嬉不行”了,因为,它已经游出了深山,游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扬子晚报 文:[安徽]江红波 原标题:到汪满田去看“嬉鱼”】 扬子晚报广告发布热线:400-9283-707 13809039462 025- 84460253 QQ:297302889 传真:025-84460253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230号 安瑞大厦4楼401室
皖梦缘酒业 醉境酒业 杜酱荷花酒 魏槽坊酒业 醉境酒业 贵州老酱台酒业 哈尔滨市军工酿酒厂
扬子晚报 金陵晚报 现代快报 江苏经济报 扬子晚报 江苏商报 新华日报 金陵晚报 现代快报 南京晨报 扬子晚报 江苏经济报 江苏工人报 江苏商报 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广告 江苏法治报 扬子晚报 东方卫报 扬子晚报在线登报 南京晨报 ;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