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艺术简介
柳荫,本名麻旭亮,一九六七年十一月生,浙江台州温岭人。柳荫诗作书法品共赏早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后于南京大学学习国民经济管理,2003年获荷兰马斯特利赫特管理学院——南京大学EMBA。曾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及报刊编辑记者等工作,一九八九年后长期在江苏省计经委、江苏省发改委从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柳荫发表了大量新诗作品,蜚声国内诗坛,柳荫诗作书法品共赏是我国具有广泛影响的青年诗人。新世纪以降,他致力于书法研习,追古溯源、博采约取,兼善诸体,尤重行草,其书得法规矩、风格纯正、气韵高逸、神采英发,卓然大家气象。
将一个书法家置于书法史长河来观照,可以避开各种喧嚣的干扰,更能探寻书法演进的脉络和一个书家对古法的传承以及个人特质的闪光。自钟、王以降,得古法精髓的书家极少,柳荫必然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其在传承中融合自化、吐故纳新而独具气象。他是一位笔法极为丰富的书法家,兼擅篆、隶、楷诸体,尤以行书和草书见长。本篇介绍其行书的风格特点并与读者共赏。
柳荫行书可用“颜基王韵 风神八面”来概括,“颜基王韵”,指的是其行书以颜真卿法书为根基,又深得二王法书气韵。古人尝评王书以妍美,评颜书为雄浑,柳荫行书博采约取,扬长避短,旧貌顿还,既见遒劲又见俊逸,
且得新生面目。柳荫认为,从王羲之的行、草中可以窥见右军对篆、隶、碑、简、楷的贯通,但后来书家即便是大令,在笔法上已有所流失,再后如智永、虞世南、陆柬之、苏轼、蔡襄、米芾、赵孟頫、鲜于枢、唐寅、文征明等行书虽然各具特色,但总体古法渐渺,流于简约单薄。以赵孟頫为例,
赵对二王所下的功夫是历代书家中最多的,深得王法,其行、草作品,无不浸染右军痕迹,尤其对《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十七帖》等迹亦步亦趋,但柳荫能够看到文敏等书家在对王羲之传承中笔法的流失,不能不说是他对古法的洞察、把握上敏锐超人的天资。
柳荫又认为鲁公行书的篆隶笔法十分浓厚,痕迹了然,形成纷披翻飞的独有风格,从鲁公的楷书前方后圆的变化中可发现轨迹。柳荫没有仅仅局限在二王和鲁公的法书上下功夫,他重师高古,涉猎契隶碑简,融合化物,笔笔来路,因而其行书较之以上几位书家各展其长并有超越之处,以“颜基王韵”来概括柳荫行书的特点,虽不全面,但大体准确。柳荫诗云:“早年学颜不识颜,初成已在骨髓间。喜得羲献传妙法,兼取直入乌丝栏。”(柳荫《自题诗》),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幼时学颜的懵懂以及后来成长中对钟、王的融合,学颜是无意,成为了根基,学王是追慕,增添了韵致,而两者的结合和交融,正是柳荫行书的重要风貌与特征。“风神八面”,指的是柳荫行书得法规矩、神采英发、法度自由。一方面,柳荫是一个真正步入山阴门径的书家,持法准确。
黄庭坚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古今书家得金丹者少,柳荫的行书是得王而又出王者,不仅如此,他还汲取了二王后杰出书家如颜真卿的笔法加以丰富,是出乎意料且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在气韵神采上,柳荫行书尘俗无染,气度俊朗,雍容华贵,柳荫云:“世人皆学羲之书,然安可得右军内心之高贵也?!”
与古人心灵相通,这些当和书家的修为、学养、见闻和勤奋相关。再者,柳荫的行书和其真书、草书一样,显示了书家的全面和变化,所书作品几无雷同,此次《扬子晚报》刊发其行书小辑,选取了几个行书片段,可见证一个书家在遍临碑帖后的融会贯通与不可端倪。(本文节选自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柳荫书法长卷作品》,应文所需略有改动。)
柯江(著名作家、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副会长,就职于江苏省委宣传部,曾任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组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