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系副主任,2014-2016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艺术鉴藏》、《艺术中国》等期刊特约编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朱友舟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及书法创作》,并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古代毛笔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书写工具。中国毛笔的制作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朱友舟每个地域毛笔的形成,一是根据各地所产的材料,就近取材有很大关系;二是当地文化人的推动也有直接关系。中国乐山宋笔,因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而得名,几乎可以与宣笔、湖笔相提并论。宋笔注意采用峨眉山数种珍贵兽毛,用传统的手工工艺,使用特别的制作方法精制而成。宋笔笔毛刚柔相济,笔锋尖,腰力好,弹性强,圆直挺拔。书写时刚劲有力,收锋好,不散不乱,蓄墨适度。现代宋笔在继承抓笔生产优良技术的基础上,在制作和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朱友舟料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它既保留了传统宋代抓笔的特长,又增加了新的特色。
除了一般制笔所用的健毫和柔毫之外,现存宋笔还采用黑色猪鬃为盖毛,可做大抓笔。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朱友舟还采用峨眉山区特产的强毫,极硬,其实这种强毫就实物看就是猪鬃,只是把猪鬃分成不同种类,纯黑色用作盖毛,这样好看。而把杂色、长短不同的鬃用在内部,通过配锋再揉少量弱毫,在制笔时,采用特定工艺,使这种强毫与健毫、柔毫配合得体,书画时刚劲有力,无论中锋行笔,侧锋取势,点、擦、皱、染无一不佳。由于猪鬃毛很硬,且是弯曲的,很难校正做成毛笔,制笔师张克融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找到良策,用黄泥将猪鬃包好,然后放到炉灶里烘烤,温度恰到好处时再取出,此时的猪鬃已经变直,做成笔后更是坚韧不弯。宋笔特色鲜明,适合画画,密而散,聚散有度,张弛有力,古朴苍劲,是所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朱友舟书画笔中最硬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37年题下了“嘉州产名笔,工艺甲西南”的赞语。
文/朱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