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山东郯城人,现居北京。时评人,影评人,专栏作家。时而感性,时而理性。感性时写随笔,理性时写时评。出版有《错认他乡》等十余部图书。
文 韩浩月
章子怡恐怕是国内承受非议最多的女演员之一了,《错认他乡》章子怡恐怕永远的小妞这位以“谋女郎”身份进入娱乐圈的女星,走上了国际,又完成了向国内的回归,至今仍然是炙手可热的一线女星,无数次踩钢丝绳而不跌倒,显现出了她顽强的生命力。
具体记不清楚了是在哪一年,某个饭局上有朋友说章子怡要来,她将是这个饭局的女主角,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有些期待,一位情感作家还很兴奋,因为他有许多话题要采访她,大家期待的不仅是明星章子怡,更多的是希望能与她有当面的互动,以便分辨哪一面是更真实的她。
天色刚暗,章子怡适时地出现了,素面朝天,除了精致的面庞和稍微与众不同的气质之外,若非特意观察,少有人会发现她是章子怡。在经历了“泼墨门”和“诈捐门”的磨练之后,她依然能够不用委屈的语气来陈述这两件事,并且坦白,她没有自己的专业公关团队,一直是自己的家人协助自己做些公关方面的事情,所以导致有些局面一发不可收。
那晚的章子怡是邻家女孩,坦率,任性,说话也没有防备,哪怕在座的有一些都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这种信任感,能够迅速建立起旁人对她的保护欲。这大概也是她的魅力之一。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是,在饭局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她委托助理为当晚在席的每一位,送了一份精美的蛋糕礼盒。我收到的那份,给办公室的女孩们分享了。
后来关注过一些她的新闻。负面的渐渐没有了。直到与汪峰的恋爱关系曝光,求婚,结婚,生子等等。她成为了一位母亲。在言行方面,也渐渐少了当年的小妞姿态。要知道,自1999年出道,从《我的父亲母亲》,到《英雄》,再到《艺伎回忆录》,章子怡完成了从新人至巨星的三级跳,但想起她的形象,更多时候还是她坚毅的眼神,咬紧牙关的样子……这是标准的小妞形象。
固定章子怡小妞形象的,是一部名字叫《非常完美》的电影,在电影中,章子怡也仿佛灵感凸现,找到了身份回归的良好方式——电影成就了她,也孤离了她,找到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在别处,仍然只有通过电影,她才能够重新让观众抑或让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一面。
有网友亲切地称《非常完美》为“小妞电影”,这么说很准确,章子怡在电影里的确像个小妞,最小妞的表现是,她在马路上给临时男朋友表演“头痛、牙痛、肚子痛”的情形,那场面可爱的令人恍惚,并且马上意识到,这“艺术”来源于生活,于是,很想对章子怡说一句:欢迎小妞归来。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小妞漫山遍野地奔跑着,她穿着肥厚的棉衣,跑动时扭动的样子很质朴,因为刻意地把跑动的幅度加大,也很令人揪心。但那时候,是她眼神最为明亮、清澈的时候,自此之后,她的银幕形象变得固执、阴冷,有着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狠劲。她在《英雄》的嘶喊,在《艺伎回忆录》被脂粉涂得苍白的面孔,其实都是在涂抹她的本色。如同曾经的“泼墨门”“诈捐门”一样,在尘埃落定之后,很少有人关心真相,只记得了她那时的焦头烂额。
这两年章子怡出演作品少了,但关注度依然很高。人们在等待她的下一部作品,而似乎她已经不太适合再演小妞电影。永远的小妞形象留在了银幕之上,与过去的纯真年代一道,成为永远的娱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