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徐风 文学传记的写作,往往会有这样的情景:你的笔触在日夜兼程,似穿行在十万大山,一路云水迢迢。突然一个新冒出来的情节,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横刀立马:兄弟,走错路了,赶紧回头吧。于是一夜的急行军,等于白费。 2014年夏天。一次在朋友的工作室,遇到陶艺家范建军先生。聊天时他无意谈到,2000年他去日本访问,在一位名叫青山庆示的日本朋友家里,见到一把顾景舟的段泥牛盖莲子壶,当时他很意外,也有点激动。青山庆示说,此壶乃家传,是其父早年访问中国宜兴时,从顾景舟先生处得来。 从原先掌握的资料看,顾景舟一生与日本人并无太多交集。早年他在上海仿古,从公共租界进出,每次都要遭到把守在租界门口的日军搜查。有一次,一个日本兵在检查他的生坯茶具时,把一只“天鹅樽”的底部碰坏了。当时,他敢怒而不敢言。这个细节,顾景舟后来多次对徒弟们讲过;还有,顾的同村长辈、民国制壶名手程寿珍,晚年因与日本兵相遇,拒绝粗暴搜查,被毒打而一病不起,郁郁而终的故事,顾景舟每次说起,愤恨之态,总是溢于言表。人们印象里,顾景舟对日本人,从无好感。他怎么可能送壶给日本人?如果真是送的,那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什么要送?所谓“早年”,又是哪一年? 那段时间里,我N次地出入葛陶中家,他是在顾景舟身边时间待得最长的徒弟。当我说完需要求教的问题,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个日本人的名字:青山杉雨。 大约1979年初夏,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率领日本书法家代表团访问中国。按照代表团一行设定的路线,他们来到了江南宜兴,提出要见见当地的文化名人。当时的县政府领导,就把接待青山杉雨一行的任务,交给了顾景舟。 顾景舟与青山杉雨一见如故。青山杉雨坦言,中国书法,是日本书法的老师,他本人,更是推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他分别创作于1968年和1969年的书法作品《古文曼陀罗镜片》、《殷文鸟兽图镜片》,都是细心研究了中国出土文字资料后的力作,创作于1977年的书法代表作《万方鲜》,则是他潜心研究了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的结果。 在与青山的交谈中,顾景舟知道,青山杉雨一行访华的目的,并不是一般的文化交流,而是要沿着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城市,一路研究,收集资料。以充实他们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单是这个课题,他们准备了20年。为什么要访问宜兴呢?青山杉雨提到,有一块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国山碑,就在宜兴境内的螺岩山上。顾景舟听了,非常震惊。说实话,之前他对日本人没有什么好感。但是,日本人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中国书法历史的熟悉程度,让他顿时肃然起敬。 国山碑,建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碑形如同一个“国”字。在老百姓眼里,它的形状更像一个古时的米囤,故俗称“米囤碑”。当时,江南阳羡一带刚发生一场地震,东吴末帝孙皓以为,此次地震是他统治天下的吉祥之兆,俗称“上天降祥瑞”,乃派人到当地,举行封禅仪式,并在山顶巨石上刻字,记录此事,这便是国山碑的来历。 此碑的碑文,由东吴名家董朝所撰、苏建手书,文中详细描述地震发生时,风雨雷电、地动山摇的情景,清晰展现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结字由圆变方的演化过程,是汉字发展史的极好标本,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较重的地位。 想想吧,日本人为了研究一个课题,竟然用了20年时间来作准备。并且,中国的国门略略打开,他们就及时地来了。那么,难道是顾景舟一激动,就给青山杉雨送了一把壶?当时还是个小徒弟的葛陶中,对此事,并无确切记忆。 然而,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后来,找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当事人。他的一番话表明,青山杉雨先生那把牛盖莲子壶,并不是顾景舟送的。 那么,到底是谁呢?目前尚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