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小就痴迷电脑技术的他曾经是个刷机50次的“熊孩子”,但长大后,对电脑痴迷不已的陈哲炜成功将兴趣转化成了专业。记者近日从中华中学了解到,陈哲炜通过学习编导理论和影视后期制作,已经顺利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浙江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专业考试。其中,中传专业考试陈哲炜排名全国第36名。 实习生 董清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小时候是个“熊孩子”,给电脑重装了50次系统 小学时期,当同龄孩子们还在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的时候,陈哲炜就已经开始捣鼓所用的电子产品了,将家里的一台电脑反反复复重装了50次系统。这个看似特别“熊孩子”的举动,成为了陈哲炜电脑学习兴趣的起源。“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偶然看到电脑系统升级为Windows Vista的新闻,就让我特别想去了解电脑系统,”陈哲炜说,“windows、乌班图(电脑操作系统的一种)、Unix……自己知道的系统几乎都刷过一遍。”50多次刷机的过程中,陈哲炜也多次让家里的电脑出现硬盘无法搜集数据、电脑忽然崩溃的情况,然而他的好奇心并没有因此减弱,反而尝试着拆机修理。 为什么当时一个小学的孩子就这么热衷于电脑呢?陈哲炜的回答是,幼儿园时看到爸爸买来的第一台电脑就觉得很新奇,可以说与电脑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随着对计算机了解的加深,陈哲炜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编程。从初中起,陈哲炜先后自学了pascal, vb, c#等语言,连续三年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简称“NOIP”),并且还获得过全省三等奖的不错成绩。 成为学校的“技术大神” 在学校,陈哲炜是老师、同学眼中公认的“技术大神”,经常有同学让他教导电脑软件的使用。最初让他锋芒小露的是初中的第一堂电脑课,“当时电脑老师上课提了个关于电脑系统问题,对于我们还是很难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我回答对了这个问题”,陈哲炜说,“老师当时很惊讶,下课后甚至追上来问我的名字。” 凭着对电脑技术的热忱和相关奖状证明,陈哲炜以科技特长生的身份顺利进入了中华中学。 初中的他仅仅将电脑技术看作一个纯粹的兴趣,真正让他决心将兴趣转化为以后的专业方向的,离不开高中时遇到的伯乐——朱青松老师。进入中华中学华星电视台后,在朱老师的指导下,陈哲炜在拍摄、后期制作方面得到充分锻炼,技术越来越成熟。微电影《智能时代》从想法提出、拍摄到后期制作几乎完全由他一人完成,制作时期他正面临着小高考的备考压力,只好每天牺牲午睡时间跑出来拍摄。为了让视频有多元化的效果,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了航拍技术,全程分屏的剪辑方式使这部作品获得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比最佳剪辑奖。 艺考时现场与面试老师讨论制作技巧 影视制作要花上不少时间,这对于还是个高中生的陈哲炜来说显然是个不小的时间负担。父母也有些不理解。直到陈哲炜郑重地向父母表明自己想把影视制作作为以后的专业方向,父母才慢慢理解并且全力支持。“我给父母看的第一个作品是《出行新方式》,他们看完后十分高兴。现在家里一有亲戚来,妈妈就会叫我把创作的视频播给他们看,亲朋好友的赞赏让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陈哲炜笑着说。 有了父母的理解支持,陈哲炜在今年的一月中旬到二月份间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艺考现场,他还大胆的和老师讨论起了视频剪辑的一个小技巧。“当时老师有些质疑,觉得我讲述的一个制作方法似乎过于简单了些。”但陈哲炜却很有底气。最终,陈哲炜收到了来自浙江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合格证。 除了电脑技术,陈哲炜还喜欢摄影,经常去家附近的公园拍拍照。他还告诉记者,自己在经过传媒专业学习后,语文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看视频就和读文章一样,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用画面传递思想、一个则用文字讲述故事。”谈到未来,陈哲炜表示,希望自己以后能从事影视制作方面的工作,完成高考重任后,他还想研究一下学校里的虚拟演播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