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的新书《六朝建康城发掘与研究》,除了介绍六朝木屐、南朝石刻与秣陵古城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对南京六朝历史的代表性文物——人面瓦当进行了重要考证。2014年新落成的六朝博物馆就以“人面瓦当”作为博物馆的标志图案,而这种东吴时期出现的建筑构件,不仅代表了1700多年前的艺术,更见证了“六朝古都”的发轫。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大行宫出土瓦当,见证朝代更迭 瓦当是中国古建上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考古挖掘中一旦出现瓦当,就意味着很可能存在上至宫苑、下至府衙的较高等级建筑,是还原历史的重要证据。王志高教授新书中的《论南京大行宫出土的孙吴云纹瓦当和人面纹瓦当》一文,以2001年以来大行宫——也就是六朝建康城的中心区域出土的各类瓦当为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大行宫一带出土的瓦当根据图案可以分为四大类:云纹、人面、兽面、莲花纹。王志高教授在文中介绍,每种瓦当都代表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云纹瓦当是秦汉时代的主流图案,代表着南京在六朝古都前作为秦汉郡县的历史;汉末三国,中国进入长达300多年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人面瓦当则从孙权称帝、建都南京开始,孙吴中后期逐渐流行,并沿用到西晋和东晋初期;南渡后,北方的世家大族在南京建立东晋,在这一时期的新建建筑中,瓦当都采用了源自北方的兽面图案;而到了南朝佛教文化逐渐流行,莲花纹瓦当又成为主流。 瓦当上人面图案,可能源自湖北鄂州 由于人面瓦当在六朝都城考古中集中出现,因此被打上了鲜明的“南京烙印”。但人面图案可能不是在南京本地起源、诞生的。 我们知道,孙权建都南京时,以称帝前所住的讨逆将军府为皇宫——“太初宫”,此时讨逆将军府已经建成使用了18年。又过了18年,建筑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腐烂破败,不得不进行重修。由于当时三国鼎立、战事频繁,孙权为了表示爱惜民力、缩减开支,决定从拆运武昌宫(今湖北鄂州)的材瓦来修缮太初宫。 王志高教授认为,在孙权这次所拆运的建筑材料中,瓦当无疑是其中一项。巧合的是,近年湖北鄂州的考古工作者在武昌宫遗址内东汉至孙吴时期的水井中,发现了多种人面纹瓦当,其中一种与南京大行宫出土的早期人面纹瓦当极为相似。因此,人面纹瓦当可能源自长江中游的古武昌,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鄂州。 人面也可能是“紫金山神”蒋子文的脸 目前在六朝博物馆,大行宫出土的各类瓦当均进行了陈列展出。如果您自己端详其中人面瓦当,那么会感觉到这些古老而神秘的面孔,虽然表情无一相同——或笑或恼,却都有一对非常突出的颧骨。王志高教授也根据文献,提出了人面图案起源的另一种可能——这与当时人们镇火祛灾的观念有关。 东汉时秣陵县校尉蒋子文在追击盗匪至紫金山时被害。民间传说,他死后灵魂不散。东吴时,南京经常发生毁屋伤人的严重火灾。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说,这些火灾事故都是蒋子文灵魂“施法纵火”导致的。孙权为了安抚人心,将蒋子文追封侯爵,并把当时名为钟山的紫金山改名为“蒋山”,此后南京城中就很少发生火灾了。百姓们因此对蒋子文的“神力”越发笃信,认为只要把蒋神仙供奉好就能免于火灾。 同时期的文献中,记录三国时有“镇火祛灾”神功的不止蒋子文一个人。当时这类特异功能者被称为“厌火丈夫”。王志高教授认为,人面瓦当上神秘的面孔,可能与“厌火丈夫”等神灵有关,并不是现实中某个具体的人。而紫金山神、南京最早的“土地公”蒋子文可能是这一形象的原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面纹后出现的兽面、莲花纹等瓦当装饰图案,都可能寄托了“镇火”的含义。所以虽然人面瓦当历史中只是短暂地流行,人们对于安居的愿望却始终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