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图 张慰慈 台湾传统市场里,总有些地道的台湾小吃摊,它不似夜市里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品项,但是在地风情的浓度却是无他能比的。这些吃食比较跟一般传统闽南家庭的生活习惯紧密相依,总是些特别熟悉的味道,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多是属于正餐中间或是属轻食的早晚过渡时间里的点心。 一般在这些早市里,会出现的都是些平常的吃食,如米粉汤加上白切的各种肉品,担仔面摊,再就是肉羹汤,肉丸等闽南家庭传统的古早味。这样的小吃,一般比较少在所谓的观光夜市里出现,一则夜市里贩卖的多是经过改良的,或是厨师新的创意点子下新开发的料理。逛夜市的人多是喜欢热闹气氛,没有些花里胡哨的外观和新奇的口味,在喧闹的环境里难引起大家的兴趣或是关注。而传统小吃,大都有一种安定的力量,像是祖母或是母亲从灶上锅里舀出的菜肴,送进口里的盼望是一种属于熟悉的,安全的,温暖的,扎实的滋味与口感。一早起来,这种敦厚的温暖是一种鼓舞。一日中间,对辛苦工作的人是一个安慰。几代人传下来,不变的作法,不变的味道,反而是大伙儿视为不可与生活中切割的一个部分。 台湾经历过殖民地的历史,在那艰苦的年代,酸甜苦辣的人生几乎是每个人成长的写照。或多或少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习惯,闽南菜汤水居多,习惯用勾芡来做调味的菜更是不少,肉羹汤是很具代表性的其中一道吃食。关于这道点心的主要原料,可用鲜肉,可用海鲜(鱿鱼),偶尔会出现虾仁或是花枝,其他汤里配料大同小异,配上面或是米粉,或是饭,亦适合饱食的正餐,也可单食羹汤作为点心。这道吃食的滋味特点是咸味中带着酸甜(甜度依南北地方习惯稍有不同),起锅时撒上一点胡椒粉,在天寒地冻的清晨吃一碗,让人打从心里暖和的将一天所需的元气充满。小时候每逢寒假回到外婆家,总是能心满意足的尝上好几碗。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我钟爱的理由除了口里的滋味外,还有外婆慈祥的亲情暖着我的胃和心。 我的青年时期,已经举家搬到台北这个繁荣的大城市,渐渐地开始忙碌着适应新生活,自然也减少了溜达到传统市场的机会,一直到我开始离开家乡跨海工作,偶尔会在夜深人静时,自己在厨房里为了想家而自己动手做起这一味儿,然后站在灶台边用汤勺将刚起锅的羹汤送入口里,那时的滋味,正像汤碗里羹汤的五味融合着。北京的冬天,窗外飘着雪,那时还年轻的我总是脸上挂着泪水,站在昏黄灯光下的厨房里一勺一勺的吃着自己做的肉羹汤。很多人也许没有这样的经验,在异地做个饭,炒个菜,却因为酱油和醋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怎么烹调都煮不出家乡的味道,那就是乡愁的味道。现在的我,偶尔会在家为儿子以及母亲准备这可口的滋味。年迈的母亲喜食是为了忆当年,儿子则是尝鲜。蔬菜和肉,酸甜和咸辣,混煮后的百般滋味恰如现在已走过万里路的我看待人生的香与醇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