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英杰 在股市、楼市风云起伏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瞄向了收藏,是以拍卖场上总有神秘买家豪气干云拍出天价。在众多收藏品类中,古典家具是盛开不败的奇葩。从古典家具的远古萌芽到明清家具的繁荣鼎盛,从席地而坐的低矮器型到后期直观的高型家具,它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地展现着其经久不衰的发展历程。其中势头迅猛的老红木家具更是古典家具的非凡代表,稀缺资源、手工打造、文化底蕴,红木家具的每一层定义都和这种豪赌输赢的气概完美相符。 收藏的行情向来紧跟市场的兴衰。前几年,红木家具价格暴涨,引得坊间一度兴起收藏红木的热潮。然而短暂的暴热之后即是爆冷,红木原木及家具价格开始大跌,收藏与投资哀鸿遍野,然后不到三年的低迷之后,随着黄金、白银等大宗商品大涨,作为投资新宠的红木“卷土重来”“梅开二度”。红木家具市场高涨的背后更是带动原材料的上涨,自去年以来,各类红木家具的原材料成本,比过去两年都翻倍增长。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原材料紧缺及工艺要求及在市场大环境下红木家具看涨是必然态势,但在如此疯狂的市场态势下购藏红木家具务必谨慎,不能“光膀子”随大流一猛子入市,新手购藏红木必须做足功课,分析形势,待时而动。 严格说来,红木之名既无科学性,也无学术性,它是人们对各种木材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形成的笼统名称,属于“外行”语言。对于红木及红木家具的研究是近十几年的事,关于红木的来源、种类、范围、特征至今仍争论不休。所谓“红木”,人们认为从一开始就不是某一特定树种的家具,而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木优质家具的统称。这是业界统一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后人强加给明清两代的,更确切地说是近些年藏界对明清两代稀有硬木均称之为“红木”,因为现存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典籍中对于“红木”二字的论述几乎很难找到。其实稀有硬木在数百年的流变过程中称呼不一,或专指或代称,均有不同的说法。在2000年《红木》国家标准颁布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关于红木的标准概念与范围。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江浙沪地区以及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对红木的理解相互交叉而又差异较大。文物收藏界及家具界、木材学家的认识更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给红木家具的收藏、鉴定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普通藏友更是无所适从。经过国家标准认定的红木共有二科、四属、八类、三十三种,其甄别从价值上看,一等当属黄花梨、紫檀木,第二等为黑酸枝、乌纹木、非洲紫檀木,第三等为红酸枝,第四等为其他酸枝木,第五等为东南亚花梨木、鸡翅木、豆科类的“红檀”木以及南美、非洲白酸枝等,第六等为南美、非洲的花梨木。部分商家利用藏友对红木认识不清,以次充好捏造名称也是常用手法,比如在显眼的地方用海南黄花梨,其它不明显的地方用越南黄花梨。同样一把红酸枝木太师椅的价格是一把红酸枝木和白酸枝木混合造太师椅价格的两倍甚至更高,而且外行绝对看不出来二者的区别。红木收藏及投资均以老为佳,是以收藏市场上多有以新充老、以次充好、省工减料等现象,其辨别尤为重要。尽管红木材质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但从收藏鉴赏价值及文化内涵赋予等更大空间来考量,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要远远大于材料本身。 刘英杰(洛阳) 编剧,作家,《文化收藏》杂志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