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鲁敏 鲁敏: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等。 趁热阅读当季新书,高声发表臧否,做出恳切的引领姿态——从前干过这活儿,现在则是很难以完成的任务了。新书出来,我更倾向于观望、等待,沉淀一段时间再去亲近,这种谨慎与保守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但的确成了习惯。可能也是出于对过度宣发的一种自我保护与有意识回避。我不想成为笼中懒兽,成为书单供给式的被投食者。我宁可去自己到荒野里凭眼力与嗅觉找食。我希望我的阅读欲望能保持“需要”“好奇”“期待”“暗中流传”“遍寻始得”等原始性动力,而非话题、时效性、影响力、约稿需要、友人新书等非阅读性因素。 前不久在翻看的《昆曲表演学》(丁修询著),约摸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单纯的好奇与兴趣,甚至有点明知不可为而读。这书,从内容、体例、系统性与专业程度上看,是相当标准的教程书,适合科班子弟一招一式地跟着去演练。书极其的厚、极其细作。比如讲扇子的20种舞法,髯口的16种讲究,卖婆喜娘姑娘丫头傻子寡妇等角色对手帕的不同使用等等,真是不适合我这样的无知看客。但读书人往往都有一种奇妙而随性的胃口,翻翻别人的教课书,抽个冷子扒个门缝儿,确乎也可以看得摇头晃脑、不亦乐乎。所幸本书行文虽略有冗余,但雅致有古风,在略显刻板的程式化讲座中,不时可以看到极为有趣味的片断,如同小小的奖赏。 比如讲念白之难:“千斤念白四两唱”。形容表演之好,为“渐进自然,满身风月”。讲坐姿,“浅坐似山,满坐似坍”。讲圆场一转,“转为万妙之门”。讲老辈艺人的台步功夫:“葛子香身着密褶朝裙,裙上系有多个小铃,无论疾走慢行,褶纹始终垂直不乱;铃欲其响就作一声响后嘎然而止,欲不响则任作何种身段,绝无声息”。这些并非重点的闲言碎语,像野花小果,亦像金丝银线,时不时的闪动而过,令人悦目而神往——这就是读闲书的最大快活所在。 印象中还有不少较冷的闲书,不妨一起荐了。《殡葬人手记》,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可是别被它吓住,其实本书相当之温和。因为家族从事此业,美国人托马斯·林奇在大学毕业后接手了某小镇殡仪馆,专司埋葬与焚烧死者之职:“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此外,还有几十人火化。”二十多年独特职业经验显然没人可比,林奇是职业的死亡观察者,死以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方式扑面而来,像是搭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桥,他愤怒,惊讶,畏惧、感触、平静……由于信奉天主教,很多方面,林奇颇有点中国人生死事大、慎终追远的意思——读这样的书,其实会感到生的欣悦与偶然。你不会惧怕一切的苦楚或衰老,因为有太多的人,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来受苦、来衰老。 还有一本《宫女谈往录》(故宫出版社),白头宫女追怀皇室往昔,内页所设条目,极为生活化也有点小八卦,但情韵复杂、沉郁。尤其喜欢记录人金易先生与讲述者宫女的穿插性对话,调子既悲凉又真切,流溢着小心、克制的人情世理。这种分寸,是职业虚构者很难追求得到的。 说实在的,从媒体与资讯角度看来,我们实在不缺少高声大名、曝光过度的好书,这些好书,相当于人头攒动的著名景点,前往拜谒瞻仰自是必要,往往也会收益颇丰;但更多的图书是人迹罕至的默然小景与深街窄巷,需要你有勇气与耐心深踏进去、细读进去,其中的小滋小味,正是对你强大意志与独立审美的回赠,你会舀到一大勺只有你一人才能品尝到的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