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查小欣 全城兴奋,香港赛马会为庆祝六合彩奖券40周年,将于3月1日举行“六合彩40周年金多宝”搅珠,动用7,500万金多宝储备造势,成为历年史上最高金多宝,估计10港元(下同)1注独中头奖彩金可达1亿元。虽然距离3月1日还有一段日子,但茶余饭后都在热烈硏究投资策略,梦想自己一注独中1亿元头奖,成为历年史上首个中最高金多宝的幸运儿。“中了奖会不会公开?还是保守秘密?”成为热门话题。 马会特地请影星张智霖拍了四条宣传短片造势,介绍六合彩的诞生、发展和演变,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六合之最》,当中爆出中环史丹利街投注站最旺,自1994年至今有超过40个头奖得主在此投注中奖,最旺号码是10号,在头奖号码中出现多过330次。资料颇具指导性。 究竟为香港制造了多位富翁、至今已拨出超过200亿元作慈善用途的六合彩是怎样诞生的?这与香港一个民间流行的赌博“字花”有关。 字花相信是起源于明朝宫廷,后来清朝雍正及乾隆年间发展壮大为“花会”。由于当时清朝正值盛世,政简刑清,国泰民安,朝中翰林院内案学士,闲赋无聊,缺乏娱乐,遂编纂出卅六位古人,并将之分门别类。每日轮流由一人主考,题诗一句作谜面,而密封一古人作谜底,互相竞猜,以作消闲。 此种猜灯谜之类的游戏,及后辗转相传,流入民间。一时间,花会于大街小巷,流传甚广,逐渐演变成民间通俗的字花,在福建、两广、江浙、天津、上海都曾流行一时。不同地方开字花的方式虽略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36之数作基本,例如用36个古人、36个地名、36种动物、甚至36种职业等等,“字花厂”(即庄家) 会预先决定每期开出的字花,为提高投注兴趣,会给出模糊提示。有规模的字花厂更会透过“艇仔”(代理)四处收受投注。 上世纪50至70年代,字花在香港大行其道,字花档遍布街头巷尾,无孔不入,菜市场也有不少字花档,主妇买菜时会将用剩的零钱买字花碰碰运气。字花的投注多少不拘,由数角至一元不等,买中即时收取彩金,十分便利,投注二毛,彩金有六元多,本少利大,大受主妇和市井之徒欢迎。字花厂会有师爷出“口电”(提示),明目张胆在通俗报纸上刊登一幅漫画作提示,玩味十足。 儿时居住的大厦后楼梯有字花档,我家住二楼,家母去买菜时宁弃升降机走后楼梯,就是为了买字花,希望运气好赢点买菜钱帮补家用。由于习以为常,令我以为买字花不算是赌博的错误观念,会将用剩的零用钱去买字花,结果十赌九输。如果把赌注储下来,就可多买些巧克力和冰淇淋吃。这个经验是个很大的教训,就是居住环境和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品格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为人母后要多加警惕。 1975年为打击字花及其他非法奖券活动,政府根据《博彩税条例》成立“香港奖券管理局”,营办受牌照管制的奖券活动。同年,马会获委托推出“多重彩”,即一种14选6、每注10元的奖券,翌年六合彩奖券推出取代多重彩,受注方式改为36个号码选6个,当时每注2元。如今,六合彩已演变成49个号码选6个,并以每注10元或半注5元为投注单位。 香港年轻一代,未必知道字花是百年来香港最热门的赌博,但肯定知道六合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