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二刚 如今朋友见面,递名片好像就有点尴尬,因为对方已多不用名片了。搭讪一阵,来!“扫一扫”。苹果四、苹果五、苹果六都掏出来了。这二维码也神奇,密密麻麻不规则的小格子,黑白相间,居然把网址、电话、图片信息都藏在里面。不要小看这“扫一扫”,一下子就一圈十,十圈百了。 每天打开手机,千里之外,消息短平快。这朋友圈里,有的彼此还未见过面,只要一“添加”,马上就“你们可以交谈了”。于是“握手”、“拥抱”、还有“笑脸”。一个个网名都不知是哪路神仙,嘿!太个性化了,有一说:除了名人才用真名。一个个图标也是五花八门,若凑到一起,真似一块大花布。特要好的朋友还另弄个“群聊”,家事、国事、天下事,话题共享。正应了二千年前老子的话:“不出户,知天下。” 弄微信是我女儿把我教会的,她说这可防止老年痴呆。想想变化真快,由电话到“大哥大”,收音机到电视、到电脑、光盘、U盘,一下又新媒体,博客、微博、到微信,也就这几年事。我们与外面的世界就如在目前了。想看什么有什么,朋友之间,不见面亦如天天见面。“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家书抵万金”的古人,再也没有想到如今每人手上一部手机。 我画过一幅《有人来就说我不在家》,是烦不速之客贸然敲门而入,奈何想他走的人不走,想他来的人不来。有了手机后,再有人随便敲门,就先从“猫眼”望一下,未事先打招呼的不开。古时上规矩的人家,上门得先“投刺”,“刺”也叫名帖,比名片大些,除了写明身份还可将来意写上。递名帖、名片也是一种优良传统。我曾有一抽屉的名片,每人设计都不同。简单的就几个字,复杂的什么都写,现在都被微信代替了。如有人专门收藏名片,一定也很有意思。 微信好是好,也带来了当今的浮躁病。进去像个大超市,目不暇接,何况真真假假,令人难辨。就说艺术市场,造假、炒作、卖萌,活脱一个众生相。常有朋友把字画发到我微信上,真叫我目瞪口呆。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一日,看到幕后造假高手被抓了起来,便不敢随便轻信。 在“朋友圈”中时间一长,也能透出各种性格:有人喜欢什么东西都转发,今天吃了什么,到了哪里,都让朋友知道;有人只悄悄地看,一言不发,偷着乐;有人喜欢专发搞笑的,过得没心没肺,属于开心一族;有人关心大事,隔三差五,一发都是惊人的消息。转发容易,难的是原创,随着日益增多的“公众号”平台,点击量都在竞争,见到朋友给我点赞,就十分开心。当然不能太当回事,我也给别人点赞,点赞或点评,也应有品位,有良知,善恶美丑必有自己的选择。 昨天楼下夫妻俩吵架,竟为“扫一扫”设有密码,有什么秘密呢?当然“扫一扫”也要懂点礼貌,不能任性,若被人家看不顺眼,即使扫了,过两天说不定又被删除了。 拨弄手机时间最快,一晃一天。花花世界,当看我所看。不然就不知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