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查小欣 周星驰为宣传下月上映的贺岁片《美人鱼》,特地花七位数字,包下香港天星小轮往返中环和尖沙咀线一天,免费豪请民众任坐一天。看到这段娱乐新闻,搜寻一下记忆,我有多久没有乘坐天星小轮渡海了?应是2006年,港岛区的爱丁堡广场码头给政府收回迁拆前的最后一天,特地约友人坐了一程来回尖沙咀及爱丁堡广场码头的航线,便没再坐过了。 天星小轮历史悠久,前身是“九龙渡海小轮公司”,由一位从波斯偷渡到香港的难民米泰华拉创办,1898年,被九龙仓集团收购。直至1970年代,天星小轮是往来九龙及港岛的主要交通工具,亦见证了香港的繁荣进步,民生起落、风云色变。讽刺的是,香港越是欣欣向荣,它的地位及存在价值越低,所以它亦反映了集体的贪新忘故,世道的汰弱留强。 天星小轮除了是渡海交通工具,亦是旅客游览维多利亚港的首选途径,近年更被美国《国家地理旅游杂志》列为“人生50个必到景点”之一,并获美国旅游作家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Travel Writers)评选为“全球十大最精彩渡轮游”之首。 沧海桑田,天星小轮曾经是往来九龙和香港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清晨在小轮未开航前及深夜在停航后,如需过海便要乘叫“哗啦哗啦”的小艇,有如白牌车,专在没航班的时段偷偷接载民众过海,由于小艇开动时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因而得名。 天星小轮曾是民生的指标,其收费绝对影响民生。1966年,当年的5分钱可以买油条,加1角白粥,是港人最基本的早餐。天星小轮把头等船费加价5分,由2角加价至2角5分,市民反对,认为大大增加生活负担,因而触发骚乱及暴动,被称为“天星小轮加价事件”。 1970年代开始,随着香港海底隧道及香港地铁分别启用,天星小轮要面对过海隧道巴士及地铁的竞争,但仍凭其相对低廉的收费及无须受塞车影响的优势,每天仍吸引超过70000名乘客。 尖沙咀码头和爱丁堡广场码头都有个钟楼,每小时两岸钟楼会“当当当”响钟报时,遥相呼应,互为渗透,很有小城风情。尖沙咀码头旁有五支旗杆,是约人的地标,说一句“五支旗杆见!”定不会去错地方,多少情侣在此相会,有影皆双拍拖去,不少三五成群在此会合游玩去。 念大学的年代,大班同学约定在五支旗杆等,然后到旁边的尖沙咀火车站乘火车去郊游,仍未改掉迟到坏习惯的我,迟到三小时。那年代未有手机,我们又没传呼机作传口讯之用,同学们竟义无反顾,吃着海风等足我三个小时,我全没歉意,反而奇怪他们为何仍肯死等,他们说:你会准时才怪!把我宠坏了。可是出道后,明白迟到是何等没礼貌和讨厌,不少艺人就是败在迟到习惯上,我改变了,成为出名准时的人,社会最会教育人。 2006年尾,政府宣布收回服务了49年的爱丁堡广场码头,引起社会很大回响,经过一轮争议后码头最终被清拆,而备受关注的钟楼则被弃置于堆填区,就如把港人的集体回忆一起丢掉般,两岸钟声只剩一岸,亦标志着上一代和新世代的代沟,天星小轮继续航班,由尖沙咀往返中环的渡轮服务则由本来的爱丁堡广场码头改为中环七号码头,新旧交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