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国锋 2016年1月10日这天,社交网络上十分活跃。因为一年一度的金球奖颁奖典礼如期举行,整场晚会星光熠熠,聚光灯闪烁,盛装华服令人心神流连……然而,并没有人知道,在几小时之后的一则消息会使整个业界无比沉痛。刚过完自己69岁生日,并发行全新作品《Blackstar 黑星》的英国传奇音乐人David Bowie因病去世。由于走得太过匆忙,人们甚至没来得及为他再致一次敬,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再一次去缅怀他为我们留下的那些人生故事与经典作品。 1967~1974 从异类怪才到天外来客 1967年:对大多数人来说,出道的《David Bowie 同名专辑》并不是一张令人难忘的作品,专辑里的民谣风格,有着Bob Dylan的影子。专辑发行后,便石沉大海。此后整整两年,David Bowie开始学习佛经,对自己作出禅学反思。而在学习哑剧表演时,那些夸张的造型与肢体动作也深深影响了他。这也为之后David Bowie的艺术创作与表演风格,埋下伏笔。 1969年:因为一次意外的表演机会,专辑《Space Oddity 太空奇遇》获得了空前成功,最终在英国排行榜上拿到了第五的成绩。专辑中所描写的太空漫游,虽与当时人类首次登月不谋而合,却不能掩饰歌曲其实是在描写吸毒致幻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专辑的虚无主义起义与理想世界坍塌,拍案叫绝的想象力与早期粗糙的合成器,丰满了这个瘦骨嶙峋的金发少年的艺术形象。 1970年:《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出卖世界的人》是David Bowie将雌雄同体的艺术概念呈现给观众的处女之秀。评论界也一致认为这是当代Glam Rock(华丽摇滚)的起源所在。Bowie妩媚撩人的演绎与花哨的乐队伴奏显得富丽堂皇,而那些戏谑的歌词则延续了其一贯精髓。 1971年:一张首次挑起制作人大梁的作品,《Hunky Dory 没问题》给足了他空间与土壤去运作栽培,从而转向了更加多元与流行化的方向。《Kooks 怪人》活泼可爱,悦耳动听,这首写给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的歌曲,满载着爱意。《Life On Mars 火星生活》天马行空,却有着自省的阵阵忧伤。它是歌者生涯最为重要篇章的小前导,衔接关系明显。 1972~1974年:1972到1974不仅是David Bowie艺术生涯最重要的三年,也是整个摇滚音乐史中波澜壮阔的一页。四张作品塑造出Ziggy Stardust这个来自外太空的虚构生物的鲜活形象。拉开序幕的概念专辑《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Ziggy Stardust与火星蜘蛛的沉浮》无疑是艺术摇滚的集大成之作,将音乐剧,科幻电影,流行音乐,甚至是佛学禅思等多个载体融为一体。《Aladdin Sane 阿拉丁神灯》在前者的基础上升级并流行化,是实验音乐注入主流思维的经典案例。《Pinups 美人像》作为一张翻唱专辑,证明了歌者不可磨灭的个人标识。《Diamond Dogs 钻石狗》放大了那种抑郁惶恐的愁绪,佐上了大段晦涩的词作,它的澎湃是哥特式的冷峻,诡异则是电气化的戏谑。 1975~1987 妥协征服,抗争救赎,没落全盛 1975年:David Bowie,当时已经达到自我艺术化的巅峰。面对难以逾越的曾经,他毅然选择出走,去征服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但他并没有将人们熟知的那些尖锐直接,前卫大胆,充满侵略性的音乐与形象带去。反倒是入乡随俗地唱起灵魂音乐,变得流行商业起来。与John Lennon合作的单曲《Fame 名誉》成为David打响美国市场的开门红,《Young Americans 美国少年》也顺势成就了他在美国的第一张冠军专辑。 1976年:在美国取得成功的David也沉溺于好莱坞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间。《Station to Station 站到站》是一张酒精与药物催化出来的作品。长达十分钟的同名歌曲中一派嗑药过后,怪异的欢愉场面。完整的感官体验与成熟的制作水准让它十分出挑。 1977~1979年: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及精神状况,David Bowie做出了离开美国,离开娱乐圈的决定。他来到柏林,这个肃穆冷静的城市。在这里的三年,他也创作出了著名的“柏林三部曲”。《Low 低潮》是一张充满柏林气质的专辑,大量纯器乐伴奏营造出孤独静怡,却敏感动人的氛围感受。《"Heroes" 英雄》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电气化效果,充满对生命热情的积极属性。相比较而言《Lodger 房客》则要逊色许多,更像是一张额外的作品选集。 1980~1987年:步入80年代后,David Bowie进入了事业的全盛时期,他广泛涉足表演行业,出演了电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The Hunger欲望》,以及舞台剧《The Elephant Man 象人》等一系列作品。《Let's Dance 起舞》受到新浪潮音乐的洗礼,成为了David Bowie第一张在美英两国纷纷夺冠的专辑。其中包括了Disco,Soul,New Wave多种音乐风格特征,包罗万象,极具可听性。 1993~2016 属于Bowie的归来与永恒 1993年:连续的颓势让David Bowie开始反思,休整后选择回归。专辑《Black Tie White Noise》听起来十分舒适融洽,在特定的90年代音乐框架中驾驭得无拘无束。Funk,Disco,甚至是R&B都可以在其中嗅出端倪。三分钟的纯音乐《Pallas Athena 帕拉斯雅典娜》辉煌宏大,管乐,电子乐,人声采样交缠在其中,翻腾出90年代音乐的深刻精髓。 1995~1997年:David 找来好友Brian Eno合作的《Outside 外面》是一张阴郁怪异的专辑,却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将谋杀案搬上台面,并对信息化,神秘学都有所涉及,摆脱了之前所牵制创作的商业主导。而之后的《Earthling 凡人》如标题一样,David Bowie再次世俗起来,回到了舞曲的怀抱。电子音乐与流行摇滚这两种最熟悉的配方,却因歌者阅历的逐渐丰富,变得多彩。 1999~2003年:随着向千禧年迈进,征战30载的David Bowie开始缅怀岁月,以及展开音乐寻根之旅。《'Hours……' 时刻》中最显著的变革就是与所有电气化效果分道扬镳,用“洗尽铅华”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柔美,温和的作品,极具渲染力。回顾之旅还在延续,《Heathen 异教徒》如同凯旋而归,比起充满故事性与概念美的前作,它则要更加保守与传统,也撑起了歌者应有的大将风范,不再去寻求新的事物或是错综复杂的花哨包装(外形,音乐形式……)。2003年在发行专辑《Reality 现实》之后,David Bowie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跨越四大洲的“A Reality Tour”世界巡回演唱会。不料在中途查出患有急性动脉堵塞,之后一切活动演出都被暂停。这一等,便是十年。 2013年:David Bowie的回归,对于2013年乐坛绝对是头等大事。专辑《The Next Day 未来》干脆利落,拳拳到肉。这是一张不受时间限制的专辑,你没法察觉出它的制作与歌曲编写与上世纪的那些经典作品有什么区别,甚至连专辑封面都是1978年《“Heroes” 英雄》的再次使用。它似乎错过了岁月蹉跎,直接从那黄金年代空降,喧嚣开来。 2016年:1月8日,David Bowie在自己生日当天发行专辑《Blackstar 黑星》,很快,因为肝癌辞世,享年69岁。我们无法对这位与披头士,皇后乐队地位旗鼓相当的伟大音乐人的最后挽歌作出是非对错的理性评价。我们也无法再去直观地得知它的创作灵感背景,以及歌者在制作这张专辑时所经历的人生苦乐。我们能做的,只有从那些留存在音轨里的音乐片段中去心领神会,内化共鸣。而这份音乐,也是他最后一次对世人的长情告白。 丹尼之美,在其忧伤 悦听 有些喜欢是猝然降临的,就像我与《Danny Boy 丹尼少年》的相遇。那是一个清晨,我关注的一个推荐欧美经典音乐的微信公众平台为大家送来了晨曲。打开视频,一架钢琴,一把长笛,一串凄美忧伤的音符如泣如诉地飘出,刹那,心湖泛起片片涟漪。视频里来自北爱尔兰的长笛演奏家Sir James Galway,着一袭黑衣,须发花白,那黄金般闪亮的笛子在他深情的吹奏下像是被注入了源源不息的生命力,呈现出意境悠远的忧伤之美。 记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写过一部作品叫《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的扉页上,帕慕克引用了作家阿麦特·拉西姆的一句诗:“美景之美,在其忧伤”。所有令人感动的美,美到极致时,都会如绕梁余音般留下一缕隐隐的忧伤。忧伤最易勾起人们潜在的情绪,激起他们心中对美的共鸣。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第一遍听《Danny Boy》就如此喜欢?是因为“丹尼之美,在其忧伤”吗? 后来,我在网上搜索了《Danny Boy》,才知道这是一首历史悠久的爱尔兰民谣,曲调来自爱尔兰的另一首民谣《The Song of Londonderry 伦敦德里小调》,后在1913年由一名英国律师填词。“哦,丹尼少年,笛声正在召唤/从山谷间到山的另一边/夏天已走远,花儿都已枯萎/你得离去,而我得等你……哦,丹尼少年,我是多么爱你/如果你在百花凋谢的时候前来/而我已经死去,死得很安详/你会前来,找到我长眠之地/跪下来和我说‘再见’……” 《Danny Boy》这首歌描写的是父子之情。一位爱尔兰父亲,在儿子即将奔赴战场前夕,告诉他说,等你下次回来的时候,也许我已经长眠于土。但是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和我轻声道再见。拳拳的父爱之情跃然歌里,世上最痛的分别不是你此去经年,而是,预感到此去经年后再也不见,再也没有机会彼此互道一声别来无恙。有人说这首歌也有可能表达的是恋人之情,因为在歌词中有“我爱你”的字眼。其实我并不在意到底哪一种传说是正确的,我只知道,枯瘦的夜里,一个人静静地听,想念一些埋在心底的故人,黑夜就渐渐变得丰盈饱满有如一轮圆月。世上总有一些人,并不常想起,却在某一个触动心弦的时刻,悄然重现。夜色里这抹淡淡的忧伤,美得让心灵无法拒绝,只适合独自品味。 陆小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