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南京进入了梅雨季,但温度还是逐渐走高。又到了一年里身体“养阳”的季节。虽然这几天“梅湿”很重,不少市民会打电话到各大医院咨询冬病夏治,问及如果温度不高,是否能贴敷?另外,网上对于入伏时间的标准不一,该如何鉴别?是不是人人都能被“贴”一下? “冬病夏治”适合慢性病 所谓“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而冬病,是针对冬季寒邪引发的身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慢性的过敏性鼻炎、慢性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夏季阳气上升,经络通达,寒邪内伏不发,选择这个时机,一方面为了扶正,一方面有助于祛寒。 随着对冬病夏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三伏天治寒病的方法。特别是年轻人、小朋友也逐渐加入到“三伏贴”队伍中来。还有人直接来把它作为提高抵抗力的良机。 但事实上,膏药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疾病,主要是治疗一些慢性病。贴敷虽然对人的身体没有特别的不利,但也不建议人人都来贴,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没有特别的基础疾病,平时抵抗力也还行的,一般不需要受影响被“贴敷”。 另外,在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及妊娠期初期妇女,都不太适宜开展此项治疗方法。 不要一味赶头伏,迟一天早一天不打紧 一般来说,“三伏天”是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后开始,横跨“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分为初、中、末伏,共30天,还有些年份是40天。为顺应天时,贴敷治疗定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而当遇到历时40天的“三伏天”时,为了保证治疗的连贯性,使每次贴敷的间隔时间相同,通常会增加一次,称之为“加强灸”。 今年初伏:2014年7月18日-2014年7月27日;中伏:2014年7月28日-2014年8月6日;末伏:2014年8月7日-2014年8月16日。建议在这个时间段前后都可以来贴敷,不需要在入伏当天急着赶趟。 “千人一方”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冬病夏治贴敷的药物也不是“一膏贴”、“一样穴(位)”。如慢支、咳喘、冬天易受凉等寒性病症患者,在药物上选用温散性质的药材,敷贴部位主要为定喘穴和肺俞穴。定喘穴位于颈后部,敷上温散性的药有止喘功效,在肺俞穴上敷药则可以调理肺脏功能。至于那些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的有过敏性体质的哮喘患者,主要选择的是祛风类药物,穴位则主要选择风门、大杼等。儿童一般建议2周岁以后敷贴,也应辨证取穴,如偏于脾肺虚损的患儿,应选用调理脾肺功能的穴位肺俞、脾俞等;偏于脾肾虚损的患儿,应选用调理脾肾功能的穴位脾俞、肾俞等;平时痰多的患儿,应选用膻中等穴位;过敏体质患儿应选用内关等穴位。中医所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一般情况下只有阳虚体质的病人才适用于冬病夏治,而经常反复咯黄脓痰和血的病人、有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则不适宜。所以冬病夏治应该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热性病贴温性药会“火上浇油” 由于冬病夏治有其特有的适用人群,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特有的感觉和症状表现,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由于过用助阳之品,耗伤阴液,引发其他疾病。一般性疾病的患者如果盲目搭冬病夏治的顺风车,有时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也许敷贴药物还会损伤皮肤,甚至引发皮肤溃烂。痔疮、湿疹、咯血等热性病如果用温性药物敷贴,反而会“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 贴敷期间应减少活动 通常,贴敷的时间以4到6个小时为宜,时间的长短可因人而异。对于皮肤不耐受的人群而言,贴敷2个小时即可;皮肤不敏感者则可相对延长贴敷的时间;儿童耐受性较差,一般贴敷2到4个小时。由于三伏贴要在准确的穴位上才能起到疗效,而一般人群对穴位没有大概的了解,因此,建议大家上医院进行贴敷,以确保精确地寻找到穴位。 儿童在贴敷期间,建议不要下水游泳,尽量减少活动和汗液流出,谨防受凉和感冒,不要呆在空调房或对着风扇吹,少吃冰冻食品,不吃海鲜等过敏、易发性食物,同时减少肥腻、辛辣食物的摄入。贴敷不消耗体能,且能增强免疫力,贴敷者在饮食上不需要进行温补。病情不稳定者,可配合医生进行系列的治疗。 李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