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张昌华 我是一个一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却有幸成了毕生与书打交道的人。天公厚我。新千年后,我一连出了《曾经风雅》、《民国风景》、《故人风清》和《百年风度》,遂成所谓“名人背影系列”。 是时,我迁居远郊江宁百家湖小区,意想不到的是位于家门口的民刊《百家湖》杂志拉我去当编辑。该刊设一“秣陵(南京古称)文脉”专栏,着意弘扬南京的本土文化,希望我多介绍本地的文化名人。这一逼,把我逼上“梁山”,登山一览真的风景宜人。远看江宁祖堂山南唐二陵,葬着文化君王李煜,近观牛首山罗汉泉旁埋着清道人李瑞清。杨板桥村出了个近代报业泰斗史量才。范围再大一点,一代报人成舍我就生在南京下关,散文大家叶灵凤儿时生活在南京九儿巷,鸡鸣寺“中研院”蔡元培、赵元任、李济,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等在金陵都留下不少佳话……这大大激发我的创作兴趣,天时、地利加人和(本书绝大部分传主后人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及图片),成就了《清流远去》。 《清流远去》分三个部分:“旧时月色”、“收藏落叶”和“根深叶茂”。 “旧时月色”收的都是“俱往矣”的风流人物。自李瑞清始至刚刚谢世的罗孚(柳苏)止。原素材中不止这些人,因我不大认同捡到篮中便是菜的做法,故略去他人已写过或无新史料或传主本人缺少“亮点”者。我希望我笔下的人物有灵魂、有风骨、有操守,也不乏人生情趣有鲜活的故事,可资读者某种镜鉴或思考。李瑞清是前清遗民,是位由“奉旨之臣”到“食薇之民”的特立独行者,是位“耻食周粟”“冥行孤往”集鸿儒怪杰于一身的人物。他是两江师范创始人、我国师范教育先驱,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张大千、胡小石的业师。现南京东南大学校园保存完好的“梅庵”,藏着他凄婉的爱情故事。我们的乡贤史量才,操持《申报》二十二年,一直追求“不偏不倚、为民喉舌、言论自由”的理念。蒋介石说我有百万军队,他说我有百万读者,活现一个文化自由战士与独裁者的博弈。结局是悲壮的,特务以一声枪响,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报有报格”的“三格”思想必垂之久远。一代报人成舍我与女儿成露茜,共同构建独立报人一个世纪。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南京办《民生报》,记者获悉国民政府盖行政院大楼时,承建商大肆偷工减料,屡屡追加预算。商人贿买了政务处长彭学沛,秘密地给他盖座小洋楼。而彭恰是成舍我夫人萧宗让的姑父。东窗事发,众亲戚到报社求情网开一面,总编辑张友鸾问成揭露文章“登还是不登?”成舍我大笔一挥签发。白纸黑字,朝野震惊。时为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大怒,封了《民生报》,拘捕成舍我。成被保释后对某政要说:“我相信我和汪碰,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何等耐人寻味!再说西泠印社创始人“四英”之一王福庵,一九三○年“不使孽泉”辞官回乡,鬻印为生,生活清苦。上海沦陷,汪精卫派员邀其到汪逆伪政府任职。王严拒,特篆“山鸡自爱其羽”明志…… 众传主名气有大小,从业不尽同,但传统文化人固有的爱国情怀、凛然风骨和澡雪精神同样令人推崇和敬佩。这一道道清流,随岁月而去,渐行渐远。 第二部分“收藏落叶”是一组怀人篇什,多应报刊邀约的短稿,所写的都是一群与笔者有过从的师友:苏雪林、张中行、萧乾、季羡林、杨宪益等。宗旨是不颂其德,旨在温故,重在感恩。 江山代有人才出。“根深叶茂”着墨一群健在并活跃在当代文坛的骚人墨客。上有一○九岁老而弥坚的学者周有光,其“根”不谓不深矣;继有冯其庸以及三四十年代以降的余光中、董桥等传承,“叶”不谓不茂矣。以他们人生的吉光片羽权充当当代文坛盛景之一斑,谅算也当。 从“旧时月色”到“根深叶茂”,洋洋乎百年之盛,似乎可看出一点文人风骨、文学薪火传承的鸿爪。清流远去,清流并未远去;只不过从山上流到山下,或从此山流到彼山,相信不久的将来,清流会回归到我们的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