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有的一上考场就患肠胃病?
专家解释:有些全身性的多系统的疾病,即使很多生理指标看起来都正常,但症状却存在,这是与心因存在着因果关系!
采访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 李箕君
本版采写:李兰陵
1
病了,检查指标却正常
个案1:一位中年妇女,在女儿失踪多天后,通知她去辩识一具从河里打捞上来的女尸,当她撩开白单,看见那熟悉的脸庞时,立刻昏瘫在地,被救醒后,她站不起来了,双腿瘫痪了。家人带着她四处看病,却查不出任何导致她瘫痪的生理原因。
个案2:一位67岁的高工,一天一位当医院院长的朋友说他有点嘴歪,他一惊,怕是中风了,赶紧就医,可做了CT、MRI、TCD、化验等,都没啥事。后因“脑供血不足”,住院输液治疗了一个多月,仍有面色潮红,表情紧张、颈肩背疼痛、头晕、气短、心悸、出汗、尿频等症状。他不断地求诊,越治越重,原来不失眠,现在失眠了。
个案3:一位小女孩8岁时犯过一次怪病,开始是肚子痛,紧接着就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然后手脚麻木,头痛,整个过程持续数分钟到30分钟不等,9-10岁期间每年也就发作一两次。今年以来频繁发作,仅最近这两个月就发作了7-8次。每次犯病都做检查,每次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肌酶谱、钙离子等各种检查都是正常的,至今已有厚厚的一沓子病历。
个案4:有位初三学生常犯哮喘病,第一次发作时,见他神情惊恐,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及心跳次数都超出正常值,听诊两肺有支气管痉挛的声音。但体温正常,化验检查没有明显的感染证据,胸部透视也没有发现肺炎的证据。之后落下了哮喘的毛病,几乎每月发病1-2次。发作前没有感冒的迹象,发作时也不发烧,检查,仍没有感染的证据,每次发病都用大量的抗菌素输液,效果也不明显。
所有个案,有个共同点,即,有明显的疾病症状,检查,相关指标均很正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毫无疗效。
2
病前,心理受过强烈刺激
以上个案,还有个共同点,即,第一次犯病时,心理均受到过强烈刺激。
个案1的刺激,是其女儿的死。
个案2那位高工,是“中风”的刺激。他的朋友中,有一位突发脑溢血去世;有一位突发脑梗死而半身不遂。而嘴歪,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个案3小女孩,是和父母分离。她的父母在西安做生意,因为老家的教学质量好一些,在她8岁时,把重来没有和父母分开过的她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过。
奶奶说,“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发作,有时候感觉要发作了,她妈妈给她些安慰,一下就过去了。”足见其发病是心因性的。
个案4初三生的哮喘发作,主要是在语文课和英语课上,在数理化及音体课上从没犯过病。外出旅游,和同学游戏,寒暑假期间也从不犯病。晚间写作业写得很不耐烦时,也会犯病。病情来得突然,而好的也蹊跷,有时不治也能自然好转。
他第一次哮喘发作,是在语文课上。那天,老师提的问题他不会,怕老师问他,而老师偏偏就是喊他起来回答,他站起来之后,突然感到头发涨,嗓子发堵,就像是有人卡住了他的喉咙一样,呼吸越来越急促,呼吸越来越困难,两眼圆瞪,面部青紫······
3
心身互相影响的病很多见
为何个案们的心理因素,会导致他们的躯体障碍?
人体中有一条“应激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当我们心情愉悦、心态平和时,“应激轴”是安静的,机体内环境处在和谐的状态;当我们受到惊吓、发生恐惧或处在焦虑状态时,“应激轴”被激发,交感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
此现象说明,我们的心身是一体的,心理因素,会引起机体的一连串的适应性的生理变化。
心理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持续反复的,会给机体造成伤害。
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有器质性病变),叫心身疾病,高血压、癌症等都属于这一类。
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功能障碍(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叫心身障碍。这种“心身障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如有的孩子一上学,就发烧,有的考生一临考就患肠胃病,到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问题,在家休息几天,什么毛病也没有了。
我们平常说的,气得我胃疼啊,头疼啊,气得我失眠,气得我怎么怎么,这些症状都是真实的,一旦人顺心如意了,头就不会痛了,胃部也舒畅了,睡觉也安稳了。
“心身障碍”中有种躯体化症状,是“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有种常见的症状,就是“肢体瘫痪”。
4
哪儿弱哪儿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心身障碍,有的是胃不舒服,有的是哮喘,有的是瘫痪?
原因是,每个人的身体生来并不是均衡健康的。身体受之于父母,遗传因素起着主要作用,身体会因父母因素导致先天性的某些部位薄弱化;另外,个体出生时的障碍因素,成长时期的营养缺乏因素,受到社会环境“风雨霜雪”的打击因素,父母教育不当因素等,都会导致身体某些部件发展的不均衡,甚至导致某些部位的薄弱化。
机体面临不良的应激刺激时,哪儿弱,哪儿就会出现问题。
再则,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此,就会出现不同的躯体障碍。
心理生物学理论,还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如,有证据证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个体,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等。
5
人格特征影响伤害程度
心理应激对机体是否带来不良后果,与作用的“强度”有关。
个案1受到的不良刺激是“女儿的死亡”,这个打击太大了,所以她立刻昏瘫过去了。
而“强度”,又与其人格特征有关。
个案2那位67岁的高工,性格争强好胜,极为敏感警觉,听信权威,那位院长朋友的一句“嘴有点歪”,就让他产生大祸临头的感觉。
个案3那位小女孩,有焦虑性素质,与父母分离时,焦虑抑郁体验明显。而且这孩子性格内向,不良情绪宣泄不出去,闷在心里,加强了不良情绪的强度。
个案4那位初三生,行为模式(CBC L)测查:过度追求完美,轻度偏执。
他小学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重点中学读初中,但在优秀生汇聚的班里,他的成绩落到了中下等,这让他烦闷,急躁。
他在日记中形容自己是“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人。他的内心活动不习惯与别人倾诉,对同学对他的评价很是在意。如此,不断地强化着聚集他内心的负性情绪。
6
要学会宣泄不良情绪
如何预防“心身障碍”?
学会宣泄,减轻负性情绪蓄积的强度。
个案4那位初三生也想宣泄,所以他会在写作业烦躁时,大哭大闹、摔东西、撕作业,但是,每次都是被他父亲更加强硬的咆哮给压制了回去。
小孩子不习惯用语言向别人诉求,得到别人的心理支持和安抚,他们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身体不舒服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在儿童心理学叫“体诉”,就是用身体来述诉心声。
个案4“摔东西、撕作业”的宣泄被父亲压制了,只好用“哮喘”来体诉了。
再则,每个人的人格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等,在心理应激条件下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因此,平时要重视抗压能力的锻炼。
“心身障碍”,须通过躯体的和心理的双重治疗,如不作心理方面的挖掘和治疗,躯体病情和心理问题,会互为因果地恶性循环,以致器质性的损伤铸成,“心身障碍”变成了“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