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小菱今年读一年级,从小一直很乖很听话,和妈妈很贴心,遇到什么事都会和妈妈说。可现在上学以后却经常报喜不报忧。
指导:吴蓉(“陶老师热线”辅导老师)
像小菱这样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在孩子身上并不少见,这些行为表现往往与家长的态度有关。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比较高,总希望孩子的表现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有些孩子,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就会压抑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而去迎合家长,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爸爸妈妈对自己不满意,不喜欢自己。这样,孩子的真实想法就不知道去何处说,只好憋在心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些家长会知道“不要总批评孩子,而要赞美孩子”的道理,但是家长不恰当的赞美也会导致孩子报喜不报忧。如果一位家长总是在孩子考了好成绩来报喜时不吝赞美之词,就会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你只有这样做才是好孩子”,于是孩子会觉得家长非常重视这些成绩,自己应该总保持优秀,总当好孩子。父母这样做其实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让孩子来替自己完成,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能承担这么重的寄托,他们遇到很多问题时并不知道怎样处理,于是发生心理问题。
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报喜时家长的夸奖,更需要家长成为孩子有忧时温暖的港湾。如果一个孩子只有在报喜时才能被关注被爱,而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那么这个孩子往往就会过早长大,需要用不成熟的心灵面对社会,这对于孩子是一种折磨。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引导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其次,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把苦恼说出来;第三,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坚强的后盾。
朱 姝
心理问题可上“校讯通”咨询
由江苏移动与扬子晚报《成长周刊》栏目联合打造的校讯通社区心理辅导服务正式改版上线。用户可登录 http://class.jiangsuedu.net点击专栏进入(非校讯通用户可在网站免费注册后享受服务),您的提问,将会在48小时内得到心理专家的解答。在这个栏目里,专家们将跟您一起探讨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按摩师”。同时,您也可以安装校讯通客户端进入社区活动→社区心理辅导页面,随时随地将您想咨询的问题发送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