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用特职业教育 撑起产业转型升级
- 作者:未知 2019/10/15 14:35:07 来源:扬子晚报广告部 【字号: 大 中 小】 查看次
以打造长三角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国家“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职业教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截止到目前,全市现有高等职业学院10所,具有职业教育功能的开放大学1所,五年制高职学校和中专校18所,技工院校15所,在校学生17.8万人。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优质专科职业院校2所,省卓越高职院校1所,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9所、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3所。
不变的“追求”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无锡是我国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现代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作为百年工商名城,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教育因实业兴,实业因教育昌”成为各界共识。
近几年来,无锡市提出重振产业雄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无锡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明确“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的目标,将“职业教育中心”确立为无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之一,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加快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
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的无锡职教园,目前已入驻8所中高职院校,师生8万余人。全市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主攻目标,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和就业导向的要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提升、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努力为实现全市新一轮产业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服务能力
“打基础”和“强保障”两手同时硬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无锡市从4个方面“打基础”: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产教融合载体建设,促进校企更加紧密结合;高度重视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师生职业能力素质。
基础要牢靠,保障也需跟得上。为此,无锡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无锡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无锡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系列文件,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18年12月,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加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助力我市产业强市战略。
“十一五”以来,无锡全市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达到136亿元,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光荣与梦想
以现代职业教育托起产业转型升级的明天
与此同时,无锡市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政行企校互动密切,每年与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共同开展“产教对话”活动,听取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融入全市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全市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100项。全市职业院校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近5万人,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锡就业率超60%。
无锡的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2015年1月,《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做技能型人才“专卖店”——江苏省无锡市职业教育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专题报道。2016年5月,《新华日报》刊登《“无锡试点”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探路——现代学徒制,校企共铸“大国工匠”》专题报道。2017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以《产教融合助推无锡 智能制造进入“快车道”》为题,深度报道了无锡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工作实践和成功经验,确定无锡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工作实践为全国优秀案例并予以宣传推广。2019年无锡市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
梦想在于未来。下一步,无锡市将紧密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发展质量高、贡献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特色化办学水平高的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强市,为无锡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具体包括:推动职业教育布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接;推动政策资金保障与职业发展相契合。
蔡锦山 丁波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