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李丹崖
也许你不知道,在皖北,有一种篮子就叫“气死猫”。
“气死猫”是竹编而成的,用于盛放食物。在乡间,人们都比较懂得节约,剩馍剩菜舍不得扔掉,没有吃完的肉食,更没有扔的道理。这样的美味若放在外面,偷嘴的猫很容易瞄上,伺机下手,成为它们的美餐。发明气死猫的,一定是个“惜饭如金”的乡下匠人。他砍下竹子,用刀子冲刻成竹篾。竹篾在他的手上翻飞,不多时,一个肚大、口小、带有帽子状的器物就做成了。剩馍剩菜放到此物中,如设牢笼,再贪嘴的猫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取什么名字好呢?索性就唤叫“气死猫”吧。
其实,带有“气”字且是相同功用的器物,不独皖北才有,江南亦多见。少时,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记述了一种名叫“狗气杀”的器物: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这些器物,其实是很有趣味性的,从它们的命名、功用,皆可看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冰箱走进千家万户以后,气死猫已经很少见了。我还是觉得气死猫比较好。冰箱不透气,放一些食物,容易腐败且导致营养流失。气死猫还有一种好处,就是通体的竹香,会让放入其中的饭菜更加鲜美。只是,会做气死猫的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少了。
前几日,在故乡的北关老街,在一家竹货店再次遇见气死猫,如晤老友,如获至宝,买了一只,上下左右端详,许多童年的影像纷至沓来,在脑海浮现。
我望着一只气死猫篮发呆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些竹篾围拢成的器物,好似我们所必须遵守的一些制度。面对篮子里的美味,生活中有些人有时候难免也会成了“那只偷腥的猫”。这样想着,还是愿生活中多一些“气死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