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扬子晚报的一直播平台上,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围观扬子晚报和腾讯大苏网南京南站直播区的网友,每小时人数已经过万。扬子晚报记者当场不仅解答了网友们的疑问,还现场发放了上百张特制的可直接寄送的新年贺卡。
王师傅在西安从事装修工作,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辛苦一年,揣着工资终于可以回家了。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再远的路,也要回家!”说这话时,王师傅有些激动。王师傅家在福建泉州,这一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真的,特别想家”。他在西安从事装修工作,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刚刚把春节前最后一个活儿交工,算下来,“今年赚了8万块,不算多,但也知足了”。
工友们陆陆续续返乡,只有他拖到了最后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跟往年回家相比也迟了些,西安直达福建的车票售空,他就选择中转南京,路上的时间多了,但思乡的心情却一点都没减少,“恨不得马上飞回去,无奈带的东西太多”。王师傅指着随身携带的六七个包细数起来:有给正在读大学的大儿子带的礼物,有给12岁的小儿子买的学习用品,妻子、父母,每个人都有,“出来一年了,他们也盼着我回去!”
王师傅说:“下午3点的高铁,我(上午)9点就到了南京南站了。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他需要在候车室坐6小时,但对他来说,在家里等着不如在火车站,因为心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
实习生 高铭君 沈晨鹿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园 文摄
飞机上,老板为打工仔买了回家机票
地点:深航南京往返云南的航班 特派记者:张可
飞机飞行在万米高空之上,我们的采访却刚刚开始,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一番交流之后,一个个温情的小故事早已将记者感动,我们遇到了老板请客坐飞机回家的幸福小两口;护送“大孩子”回家,反复往来春运路上的收容站护送人员——
故事1:
收容站护送人员反复经历春运
深圳航空公司南京飞往昆明的航班上,有三名特殊的乘客:一个20多岁“会哭闹”的小伙子,戴着眼镜,1米80多的个头,面色白皙,他的举动并不与他的外表相符,更像一个幼儿,身边陪伴着两位中年人老王和老范。两位中年人是南京市收容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此去昆明,是专程护送“眼镜哥”回家的。
老范告诉记者,“眼镜哥”是由警察送到收容管理站来的,从他的表现看,心智明显与常人不同。警察说,他在南京还打了一段时间的工,最后成为了“流浪儿”。经过种种努力,他们终于找到并联系上了眼镜哥的家人。“我们和昆明收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联系好了,他们来接机,我们把小伙子交给他们,昆明方面再把他送回家。”老范告诉记者,“眼镜哥”对回家非常兴奋,他们让“眼镜哥”靠窗坐,看着家乡一点点接近。
每年春节前夕,南京市收容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一次次“春运”,奔赴天南海北。“今天我们去的是云南,就在同时还有其他3组同事,分别前往黑龙江、广东、河北,将已经联系到家人的收容人员送回家,后面可能还要再出去,每年收容所里大约80%的人员可以赶在年前送回家。”
故事2:
小两口回家,老板掏钱买机票
对于大部分江苏人来说,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昭通是个陌生的城市,而在邓登贵、邓先琼夫妇心中,昭通是他们的故乡。在当日的航班上,小夫妻带着儿子在万米高空上,向记者讲述自己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江苏梦”。
7年前,刚刚结婚、都是二十出头的两人来到南京打工。后来他们前往扬州宝应,在一家玻璃制品厂担任技术工人。几年的“苏漂”经历,小两口从白手起家的年轻人,一点点积累着自己的家业。
“我们夫妻俩都在一个单位,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现在两个人的月收入都有1万元。”两人的话语中透着发自内心的自豪。
看着6岁儿子乖巧的样子,邓先琼说,他们两口子正准备在宝应贷款买房。“说实话,在江苏打工,收入肯定比老家多,但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邓先琼说。
除了孩子的教育,江苏最吸引邓先琼的是这里温润的风土人情。“我们厂里一般大年二十五、二十六才停工放假,老板知道我们俩路程远,就提前让我们回家,而且我们两口子的机票都是老板掏钱买的!”
列车上,记者寻到“妈妈的味道”
地点:奔驰的动车上 特派记者:薛玲
小时候,年的味道是满桌的丰盛菜肴;长大后,不论离家有多远,妈妈都会拖着重重的行李,坐汽车、搭火车、乘飞机,送上记忆中那最浓郁的年的味道。我们的记者在昨天一早登上了从南京站开往上海的动车,记录下了列车上一个个温情故事。
故事1:带上旺旺礼包出国探儿
2月5日上午9:15,扬子晚报记者登上了这趟动车,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拖着三个大行李箱的郑先生和陈女士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要去上海乘飞机。”陈女士告诉记者,儿子远在加拿大,春节眼看就要到了,她要和爱人赶到加拿大陪儿子过春节。
郑先生和陈女士预定的是晚上6:00的飞机,但他们早上7:00就从家出发了,“先乘高铁到上海,接着坐大巴到浦东,飞机上还要呆上13个小时。”旅途的劳顿可想而知,但他们的脸上却充满了期待之喜。记者对行李箱内的物品充满好奇,陈女士笑着说,都是儿子喜欢吃的东西,“他从小就喜欢旺旺大礼包,虽然现在大了,我这次过去还是给他带了一包。”在陈女士看来,这一份份精心准备的食品也许并不金贵,但却满载了父母的心意,而准备的过程也充满快乐。
故事2:为孩子带来新鲜蔬菜
在南京站的接驳车上,左一个拉箱,右一个拎包的张国秀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你年纪这么大,怎么出门还带这么多东西啊?”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张国秀的大包小包这才得以搬上接驳车,老人一边道谢一边如数家珍般介绍说,自己不仅带了30斤花生、30斤黄豆,自家种的青菜、菠菜、香菜,还有现榨的菜籽油,在家做的干面饼,洗碗的丝瓜瓤……
听说70岁的张国秀和老伴也是到南京的儿子家来过年的,众人善意地打趣,老太太这是把家都搬过来了。30斤的花生和30斤黄豆用蛇皮袋装好后捆扎在一个小拉车上,即使拖着行走都有些吃力,但老人却没有觉得丝毫困难,“我这个花生是现炒的,干面饼也是自己家大锅做的,好吃着呢。”
海警船上,久未回家的官兵令记者动容
地点:江苏海警总队2304舰 特派记者:焦哲
昨天上午,我们的记者来到南京江心洲某码头,登上江苏海警总队的旗舰艇——2304舰。据了解,当天是该舰服役以来,首次停靠南京。在海警船上,我们见到了父亲刚去世却不能回家陪母亲过年的90后小伙徐来福,还有连续三年不能回家过年的新郎官汪鹏飞——
故事1:为了刚去世的父亲,90后小伙“一夜长大”
2304舰上的舱段兵徐来福是全舰年龄最小的人之一,他今年刚刚20岁。要不是他亲口说出,记者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工作勤奋肯钻研的“业务能手”,在来舰上之前是一个高中换了两三所学校的“问题少年”。
徐来福来自福建明德山区一个普通家庭。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上中学时,他调皮、厌学。后来父亲建议他去部队锻炼,正好徐来福从小就很向往部队,就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一年预备役之后,就上了2304舰。在部队里,他好像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人好像变了一样。但是命运弄人,就在徐来福收获“新生”的同时,他的父亲却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幸去世。
经历这件事之后,小徐说他仿佛一夜间长大,想通了很多事情:人,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成长。他说,自己正在加倍努力地工作,以完成父亲的心愿,干出点成绩来。母亲和姐姐曾经多次提出,要来部队看望他,但是他都拒绝了。他说,害怕见到她们之后自己会割舍不下这份思念。
见不到亲人,小徐有时候心里也不太好受。但是他说“不能忘了自己为什么来当兵”。现在他正在做的事情,只是父亲心愿的一半,还有另外一半要在将来完成——把母亲和姐姐照顾好,做起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今年春节,小徐因工作不能回家陪母亲和姐姐过年了。但是他说,现在2304舰就是一个大家庭,战友就好像亲人一样。
故事2:不回去过年,新郎官觉得这事很普通
2304舰上的船务部门负责人汪鹏飞是甘肃天水人,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1990年出生的他,是在位于江苏淮安的淮海工学院上的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江苏海警总队工作。“船务”,属于后勤保障部门,看似轻松,实则工作繁琐、压力很大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汪鹏飞工作很努力,但家人始终是他的牵挂。一次出海执行任务刚回来,接到哥哥的电话:母亲独自在家干活时因高血压病发作晕倒了。汪鹏飞的父亲在当地走街串巷做木工,哥哥姐姐在西藏打工,甘肃老家就他母亲一个人在家。得知这个消息,汪鹏飞内心感到非常自责。但如果他请假回家探望,手头的工作就没人处理,他没有回去,只能通过电话关心母亲。
2个月前,汪鹏飞和经人介绍认识的女友领证结婚了。扬子晚报“海陆空春运大片”昨上演感动故事结婚前,他把爸爸妈妈接到江苏来,好好玩了一玩,算是弥补一下亏欠多年的亲情。
汪鹏飞当兵4年了,除了第一年春节他回家了,第二年和第三年都没有回家,今年春节也不能回家过了。他告诉记者,全舰70多人,每年能回家过年的人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所以他这些事情都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因为整艘舰的人都是这样。
本次活动感谢上海铁路局南京客运段、深圳航空、南京火车站的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