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二月河日前接受记者访谈时,记者又一次提出“官不聊生”的问题,称为稳定计,应对官员宽容一些,你怎么看?二月河表示,反腐力度是史无前例,但远没有到所谓的“官不聊生”程度。而且,如果一个官员不贪不腐,怎么会担心自己的前途?(7月23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随着八项规定、整治四风的实施与推进,官员的贪腐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对于少数官员来说,一方面,隐性收入减少,自然会有些心理失衡;另一方面,运用权力“高风险”,与以往相比,对权力的约束,没有如今这般强劲,如今,“高风险”用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的“巨变”下,一些官员短期内仍然难以适应“角色转换”,便有了一定的情绪,某些人感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似乎也说得过去。 少数官员现在之所以还不习惯“官不聊生”的生活,可能是过往“幸福日子”过去没多久,记忆犹在,充满留恋。 所谓的“官不聊生”显然是一种“傲娇”。现在所谓的“官不聊生”,一方面说明了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反“四风”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过去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太过宽松,使一些官员把滥用公权力损公谋私当作是家常便饭。现在权力刚刚开始被关进笼子里,便觉得浑身不自在,担心“好时光”即将成为过去。而这正好反映了一些官员对不受监督的权力的追逐、迷恋和依赖,对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行使特权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感。所谓的“官不聊生”,对比的既不是许许多多普通基层公务员,更不是一般平头百姓,而只是某些官员们以前的“滋润日子”。 “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事实上,“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叹背后,也对应着以往“为官太易”的扭曲。随着转作风的深入推进,这样的事情必将成为历史。 “官不聊生”说明,通过反腐败等措施,改革已经切实发挥作用,而“官不聊生”论在一些地方的官场流行,或许说明,这种论调背后存在一些官员群体对改革、反腐等有抵触心理。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江苏 吴学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