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南京市地震局在2013年申报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支持,探索发展模式,推广特色经验,力争2014年在该项工作中再获丰收。 各区积极响应,全市50余家单位申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等项目 日前,南京市地震局根据省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提前谋划,统筹管理,对全市各区符合“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条件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各区均排出一批有基础的单位将分别申报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为了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特色平台建设,南京市地震局将对去年已获国家及省级相关称号的单位以及今年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给予每家总数不超过5万元的经费支持,以促进各单位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市地震局还将在唐山地震纪念日期间开展科协大讲堂,邀请省地震局专家作“基层组织如何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地震应急中发挥作用”的专题讲课。 南京少儿地震科普馆升级改造,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6月26日,山西路小学南京少儿地震科普馆举行新馆开馆仪式。省市地震局、市教育局以及区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仪式,鼓楼区部分学校校长和师生代表也前来参加活动。山西路小学地震科普馆从去年开始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最新数字化声、光、电技术,打造属于孩子们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空间,使得该馆在技术支撑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进一步满足少年儿童求知、认知、学知的需求。 南京市地震观测项目介绍——地下流体观测 大地震之前,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是目前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前,周边地区曾出现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上升变化。在枯水的冬季,先后有400多口井出现水位升降、翻花冒泡、变浑变味等现象,并从分散的四周逐渐向海城、盘锦等地集中,随后海城发生7.3级地震。南京市浦口台水化观测及新模范马路苏15井水物理观测等都属于地下流体观测项目,在我市地震监测预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链接>>> 问:发生地震该跑还是躲? 答: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