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0年前一个闷热的夏天,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在图书馆里非常忘情写下了第一部作品《雷雨》。这部作品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被一代又一代人表演了一个世纪,成为中国百年话剧的经典之作。7月4日是《雷雨》上演80周年,为了向戏剧大师致敬,《曹禺经典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京首发,该书首次结集了曹禺四大名剧,首次公布曹禺的签名、印章、手稿、照片等珍贵资料,以及女儿万方的序言。日前,万方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说:“《雷雨》从来没有获过奖,但时间可以证明,它不愧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曹禺并没想创造一种主义 7月3日,曹禺的女儿万方通过微信接受记者采访,谈起父亲和《雷雨》的故事。万方曾经问过父亲,您的戏为什么叫《雷雨》。曹禺说,“雷”代表天上轰轰隆隆的声音,警醒芸芸众生;“雨”代表来自天上的洪水,把大地冲个干净。可以说,《雷雨》书写着世间如谶语与佛偈一样的玄机与奥秘,它是一座艺术的宝藏和思想的宝库。万方说,“今年是《雷雨》上演80周年。我一直相信,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时间。是时间在给予作品生命。80岁的《雷雨》并不老,生命力依旧旺盛,吸引着今天的人们走进剧场观看,吸引着今天的戏剧人去演绎。” 正如“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尽的《雷雨》”一样,《雷雨》也在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无尽解读中,不断丰富着、新生着。但是在万方看来,今天的戏剧舞台变得越来越丰富,各种流派,各种主义,各种精彩的演出,而这些主义的诞生其实是评论界、理论界研究的结果,而真正的创作者在创作时绝没有想到要创造一种主义,创作者心里只在想着一件事:对人类的境遇、人类的天性进行深刻的思索,在创作中做出尽可能生动的反映。 万方再写《雷雨》改了7稿 同样身为剧作家的万方,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是在改编父亲的《雷雨》。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万方回忆,“我四五岁时他带我去看《雷雨》。我印象最深第三幕电闪雷鸣,我吓哭了。那次我记得他非常粗鲁,拿胳膊夹着我跑出去了。他觉得我影响了观众。”万方说自己现在常常回忆那个场景,“但我一点儿也不记着我是怎么被吓着了,恐惧的感觉永远没有,我只有负罪感。我打扰了观众,而对于我父亲来说,剧场舞台演出是神圣的,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的。” 谈起自己已写了7稿的《雷雨》,万方说自己想要在保留原有人物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作出较大的改动。“《雷雨》这个剧本就像又美丽又强健的父母,我想让他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和他肯定长得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但肯定流着他的血。”万方打了个比喻,解释自己创作的剧本同父亲剧本的异同,“如果我的剧本就是《雷雨》本身,那我弄它干吗呢?如果跟《雷雨》没关系,那我又弄它干吗呢?它绝对就是《雷雨》,它跟《雷雨》绝对不一样。”万方透露,是濮存昕一句话给了自己启示。“最早想到这个事情,是我看戏碰到濮存昕,他说《雷雨》今年80周年,其实《雷雨》可以再写。他说可以以周朴园为中心,他想演这个周朴园。” 扬子晚报记者 蔡 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