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语 蓝色季风 过年朋友从外地来,我们特意选了家老北京餐馆接风,为的是让他体会一下老北京味道,欣赏一下老北京的风情。 朋友是头一次来北京,把听说的美食全都要了一份。服务员端上来一碟清爽的白菜卷,不等我们介绍他就挥筷子上了,一口吞下去,他尝到了咽不下去,吐不出来,泪水奔流的滋味。大家开玩笑说,这道芥末墩儿是包治感冒的良药,你吃得太急了。 朋友感叹,北京菜够味儿!可好友小婉却告诉他:“这已经不地道了,餐馆为了适应更多顾客的需求,早把老北京味儿给改良了。不信你到后厨看看,那个做芥末墩儿的厨师,都不一定是北京人。”说到此,大家不由得感慨起来,这老北京菜如今确是难寻,虽说自称老北京的餐饮不少,可真正按照老菜谱原汁原味做的已然不多。圆子也在感慨,她初到北京是二十年前,那时逛胡同坐三轮,哪位师傅都是满口京片子,一肚子北京故事。一圈儿车坐下来,您不仅饱了眼福,还享了耳福。去年她带着初到北京的亲戚逛胡同,师傅北京话讲不来,故事多一半儿是编的,再问下去,人家来北京还不到半年。 小婉立刻说:“我家老街坊王大妈每年都做芥末墩儿,我联系一下她家四姐,如果没问题,咱们下午就过去,让你们体会一下地道的老北京风味儿!” 小婉三下五除二安排好一切,我们遛过东四的十条大胡同,直奔王大妈家。进门,老院子盖得小房满满当当,老屋已经看不出规制,但能越过小房看到恢宏的老屋顶。 小婉嘴里的四姐也是奶奶级的人物了,乐呵呵迎进我们一群讨嘴吃的家伙。王大妈一头雪白的银发,打招呼像开小钢炮:“哎哟,都来啦!坐!”四姐告诉我们,王大妈耳背了,声小了听不见。老式的八仙桌上,四碟干果已经备下,我们一再强调已经吃过饭了,就是听说王大妈老北京小吃做得好,才过来打扰。王大妈一听,立马从沙发上站起来,颤颤巍巍要去厨房。四姐手快,赶紧给拦下了:“妈,您做总指挥,我来忙活行吗?” 四姐和她不到五岁的小外孙里里外外跑起来,又是自家灌的肠,又是自家炒的红果儿,最后是一碟子芥末墩儿。小婉抢上一步说:“快,你先尝这个,看看和饭馆的是不是不一样。” 朋友抓过筷子,这次有了经验,慢慢地放进嘴里,半张着嘴细嚼起来。半晌,他频频点头,待大妈的豆包上桌,又吃过半个才说话:“是不一样,这个更有芥末的香味,反而不那么冲了,更多的是白菜的甜香,芥末是融在菜香里的。” 果然,这就是精髓。王大妈笑着说:“芥末是你大妈自个儿发的。哎,祖祖辈辈做下来,还不就是个芥末墩儿!”我们对大妈说:“这口味儿现在吃着不容易了,我们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人会做了。”大妈沉默了,半天才叹气道:“可不是,我们这些东西便宜,简单,没人愿意学。都去大饭店了,都吃大饭去了。你们看我这身体,估计明年你们再来,连大妈这口儿也吃不上啦!” 我们都开始沉默,是呀!吃起来都说好,可谁认真学着做了?原来院子里的奶奶们都会做的老味道,我们谁还能做出一两个来?一个忙字,让我们拒绝了传承。小婉家太奶奶的酱肉再香,小婉妈也做不出来。我家奶奶的酒枣儿、咸菜鱼,也跟着奶奶一起走了二十来年。旁边小顺儿家姥姥的羊肉氽面、五香花生,也在老人家病重后从餐桌上消失了。 四姐家小外孙突然跑过来大声对着奶奶说:“宝宝做墩儿,奶奶教宝宝吧!”朋友们笑成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