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彧(扬子晚报文化部记者) 我不看世界杯,不过出于职业习惯,看了不少相关报道和球评。当然,那些实战过程、技战术之类咱也看不太明白,我感兴趣的,是关于世界杯,媒体的兴趣所在。 首先,具有使命感和启蒙精神的媒体同行,看球不忘忧国,看球的同时,还忙着思考中国足球(扩大到亚洲足球)如何走出去,或者为什么走不出去,并归结到了从娃娃就开始的中国教育问题,比如人家巴西是娃随便在外面玩和踢,而我们是6个大人看着一个孩子,孩子们鲜少有肢体接触的可能;又比如,人家荷兰的牛是躺着吃草的,完全自由才能玩出好足球,但咱们的教育是束缚人的;还有,人家德国人严谨、细致,做出来的东西结实耐用,这样的民族性注定能赢球。还有,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习惯互相拆台……总之,一场世界杯,就是一次国人民族性的大讨论、大批判、大反省。其作用(指传播度),似乎比鲁迅的“呐喊”还要有效。只可惜,我判断不了,咱们目前是“房间里有只大象”阶段,还是到了“铁屋子里的呼喊”程度。 其次,关注民生的媒体同行,看球不忘忧民,炸鸡啤酒熬夜的同时,生发出了一个选题:民工们看不看球,怎么看球呢?于是记者下基层后发现,民工朋友们一天劳动十分辛苦,第二天还要继续干活,熬不了夜。也有民工进城后发现“城里人都在看世界杯”,为了与城里人同步,开始看上了球,且预备了要狠狠心,花100块进酒吧,看一次决赛。这个“民生”选题暗示我们:看世界杯是个“高档事儿”,至少是脑力劳动者的专利,虽然踢球主要还是体力活儿。——这很吊诡不是吗? 自然还有很多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坚持娱乐至上的媒体,把世界杯直接做成一道道“心灵鸡汤”,导演出很多类型片。像某位球员出身贫困,先天条件一般,但坚持努力终于一战成名,这是励志片;某位球星进球后亲吻婚戒,这是爱情片。可惜球星们大都很花,爱情这个点有些难找,所以就转换成球星女友怎么守住正位,怎么斗小三主题,倒也与时俱进;四年一度武林大会,盟主令牌再现江湖,豪门落败,弱队逆袭,新一代的郭靖张无忌令狐冲亟待上位,这是武侠片;猜测哪场球是假球,是悬疑片;讨论那苏神为什么会咬人,有无童年阴影,是心理惊悚片;当然世界杯本身就是一部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这种类型片式处理,让咱们天天看大戏:《挫折可以是转折,足够努力终能逆袭》、《当球星背后的女人,要么能忍要么能狠》,真正是浅显易懂又实用接地气。 四年一届世界杯也是男权横行的时候,这时候,知音体四处泛滥:爱他就陪他看世界杯、不看世界杯的男人不能嫁、世界杯让女人走开、怀念一起看世界杯的日子……其结论是:男人看世界杯的时候,是最男人的时候,女人要么跟着扎进去,要么就滚一边去。而且,女人,女人哪里懂球?她们只是冲着肌肉冲着看脸而来!这是男人最有智商优越感的一个月。你以为央视让美女刘语熙主持世界杯是尊重女球迷?只不过是帮助男人释放优越感罢了。 幸亏,这些货四年才出没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