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出差还是旅游,到个新地儿,我喜欢坐公交车转转,二块钱,一个多小时,就能大概了解一个城市,太划算了。坐多了发现公交车各有特色,挺有意思。
在东北某城,公交车司机可以听音乐或其他。在始发站,我上了一辆公交车,司机拿了路单,调好座位,精心挑一张音乐CD盘放好,然后发动车愉快地上路。这个碟是刘德华专辑,好听。我觉得坐公交能听音乐可以忽略人挤人的难受,路途遥远的枯燥。只是运气不是总这么好,另一辆车的司机喜欢京剧,锣鼓喧天的,很是热闹。作为人生地不熟的我,很怕坐过站,只能竖着耳朵在锣鼓点中分辨站名“好辛苦”。
现在大部分地区公交都实行刷卡,学生卡、老人卡,普通卡,也有不同的。在南方甲城市,政府为了鼓励老人出门,每月给老人充值90块钱公交费,当月清零。乙城市呢,也不错,只是工作更细,60岁以上老人乘车半价,65岁以上“全免”。有意思的是在广东肇庆,65岁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POS机语音是“贵宾卡”,很温暖。原来直呼“老人卡”的提示音让老人“感觉不太舒服”,希望人性化调整,公交公司虚心接受,马上改了。
一般公交司机都穿制服,职业规范,也有例外的。在东北一城市,通往景点的公交车司机是个30多岁的女同志,穿一件棕色白花的连衣裙,白皮鞋,家居打扮,好像拉着自家亲戚外出旅游。估计天儿热,城市堵车又让人心烦,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广东各地公交用普通话和粤语分别报站,“下车”叫“落车”,每次都提醒“车停稳了再落车”,车门处也贴着这样的标识。老人或者带孩子的妈妈可以安心地等车停稳了才起身,拿着自己东西下车。北京公交也报两次站名,不过是中英文的,马上显现“国际化”,但下车这事,不如南方“贴心”,提示是“请要下车的乘客提前做好准备,到门口准备下车”。我碰到过一个南方人抱怨“车停好,我站起来向门口走,车门却关了,售票员埋怨我,没提前到门口等候,其实后门还有人上车呢”。
要论公交车档次,北京可能是算豪华的了,总有大型活动,北京市趁机把“哗啦啦”的铁皮车淘汰了不少,代之以颜色鲜艳的硬座椅,很前卫。不过旧车也不影响功能,我在杭州西湖边坐过一辆爷爷级的公交车,车是圆头圆脑的大面包样,木头条子的座椅,磨得泛白,扶手,车门都是很老的样子。开车的司机也挺老,特别耐心地回答外地人的问题,有些问题重复三遍才行。在没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他总是停下来,挥手让行人通过,“不在乎这一会儿”。
以前公交车站挺简陋,立着杆子,挂个牌儿而已,现在都“鸟枪换炮了”,建筑特点与当地风格匹配,我见过漂亮、大气、上档次的公交站是在珠海。每个车站都特别大,50米长左右,白色,装修漂亮。北京的公交站现在都是铝合金的了,亮闪闪的透着“国际范”,我还见到有模特在公交车站摆拍。
公交站牌大同小异,对旅客来说还是各有千秋。比如北京站牌上每条线路标着方向,初来的外地人不会坐反。有的城市站牌没标方向但标出“下一站”的站名,也很清楚。有城市在站牌上标出“梯形”标志,当地人说“这是说可以在那儿换乘地铁”,嘿,真好。在中山市,我从紫马岭公园南门出来想坐公交车。这儿只有两趟车,等啊等,脖子都拉长了还没车。后来才看到车牌上有提示“车辆间隔30-40分钟”,天呐,肠子都悔青了“怎么早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