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县是老区,县域内,有几百座烈士墓冢,散布在山坡、岭地、堤坝、田园等角角落落,挖河修路,建设拆迁,风化侵蚀,一些烈士墓茔遭到损坏,有的已湮没不存,不便于瞻仰祭奠,令人扼腕痛心。省里实施“慰烈工程”,集中安葬。
大吴山战役的烈士安居在一个小区,刘如兰、李玉坦、张玉成、徐英才、詹洪恩、殷如会,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把我们带回腥风血雨的年代,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拂晓,新四军八旅二十三团二营在黑林镇大吴山南麓设防,阻击扫荡解放区的六百多日伪军,他们冒着猛烈的炮火,用步枪手榴弹抗击日寇,战斗异常惨烈,日寇增援越来越多,二营勇士边打边退,退到大吴山顶,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滚砸,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毙敌伪近百人。中午,二营勇士从后山小路突出重围,他们来不及掩埋三十七位壮烈牺牲的战友,是附近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烈士遗体,一一掩埋。这次迁墓,挖掘清理遗骨遗物,工作人员慎之又慎,仔细寻找,有的在随葬的徽章、皮带扣、金属扣上面,还有的在残存的衣帽上,发现刻着或写着烈士的名字和血型,落实姓名。找来健在的参加掩埋烈士遗体的老人认证,他们已是耄耋之年,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位老人说:“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一个女烈士叫刘如兰,十六七岁,花样年华,胖乎乎的,一米五左右,是临沭县人,掩埋时,特别悲痛和惋惜。”就是根据这一特征,找到了刘如兰的遗骨。
吉林省长春市八十多岁的离休老干部陈继华,当年和弟弟陈继松一块参加革命,枪林弹雨,转战南北,在赣榆县班庄和日寇打了一场遭遇战,陈继松负伤掉队,失去了联系。六十多年来,一直寻找弟弟的陈继华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不甘心啊!”县里接到省里转来的陈继华寻亲信后,经过两个多月查找,终于查清了实情,陈继松负伤后经过抢救不幸牺牲,遗体安葬在徐班庄村西公墓。这次,工作人员将陈继松遗骸迁葬至抗日山新墓地,整个过程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并把照片寄给陈继华,陈继华捧着照片,老泪纵横:“我走不动,不能去看弟弟,弟弟安居在抗日山,我也安心了。”
徐振声烈士是县城青口人,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一日在福建莆田南日岛战役中牺牲,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他的妻子含辛茹苦抚养后代,一直没有改嫁。如今九十多岁了,儿子也已六十多岁。每次去南日岛凭吊亲人,母子二人都要辗转几千里到莆田后,再坐船两个多小时,来回一个多礼拜,舟车劳顿。他们向县里申请“慰烈工程”,很快得到了答复。安葬烈士的那天,儿子把母亲背到父亲墓前,老母亲跪趴在大理石墓碑上,失声痛哭:“回家了,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