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除了对逝者的缅怀,还有亲近自然的意味,祭扫过后,顺便郊游踏青一番。清明时节正是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时,人心也因此欣欣向荣,怀着喜悦迎接这个复苏的季节。欧阳修曾描写清明节时的景象:“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曾在这一天,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开始呼亲唤戚,三五成群地往城外去祭扫。《鸡肋篇》卷说清明这天:“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携家春游。”添把新土,压了纸钱,或者坟前焚了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摆上面果、菜肴、酒水等等,食物首先是要祭奠先人之用,结束后,生者的欢欣还是要继续的,食物就成为踏青所用的寒食。
胡兰成写清明,笔下一派生机:上坟去的路上,只见茶叶已不久可采,地里谁家的蚕豆今年种得这样好法,麦已晾花,桑叶已成阴,还看得出去年桑树的枝条剪得非常齐整。此地是整个田畈都齐齐整整,日色映溪连山,又照在村子里,只见人家的乌瓦白墙益发显明。
因此清明时节是有些热闹的,郊外接天的青色,将人的眼睛浸得鲜润无比。祭扫者纷纷攘攘,呼老唤幼,满眼呼啦啦的热闹,坟茔前并不全然是悱恻的眼泪,蓬勃的生机早已抹去了死亡的哀愁。
清明这天柳树绿意正好,早一点是鹅黄色,晚一点,是浓绿,清明时节的柳,是柳芽刚刚舒展开来的翠绿。南方人喜欢清明时檐下插柳,柳枝原是观音手中的法器,有收妖降魔的作用,过去的女人扩大了这柳枝的美学功能,将柳条撸成绒球,插在发鬓上,民间谚语说得粗俗可爱———清明不戴柳,来世变黄狗,又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再丑的女人,也希望青春永驻,因为人生真的很短暂。
眷恋红尘中,珍重这生的不易与可贵,因为生者终将变为泥中的元素,将这生,进行得无悔;把这消亡,看成永恒归宿的完美收梢,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