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味》序
叶兆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经常看的一本书是《中国古代名菜》,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书很厚,差不多六百页,四十三万字,从先秦以来的古籍中选了八百多种菜肴配方以及制作方法。一个写小说的人看这书有些滑稽,也说不清为什么,反正就是看了,仿佛欣赏明清小品文,很认真很投入,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口水直流。非常好的精神享受,恰如古人说的那种“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知肉味美,过屠门而大嚼”。
印象中,最早把吃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是孙中山先生。他老人家的意思很直白,“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因此,“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所谓美术就是艺术,孙中山还认为,在他从事革命的年代,我们这个大中华事事落后于欧美,唯有饮食一道之进步,始终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说老实话,我的美食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偶尔聊几句,无非纸上谈兵,玩空城计,卖弄别人知道或不知道的闲话。有一段时候,喜欢收集各种菜谱,喜欢把玩名家的美食掌故。对我来说,吃更多的是意淫,躺在床上便能运筹帷幄吃遍天下。一个人动辄谈吃非常没出息,说一个人会吃,是美食家,是老饕,是吃货,其实就是馋嘴。嘴馋不值得夸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死亡贫困人之大恶,好吃不是大错,贪图口食享受是人的本能,但是必须想明白,这毕竟是小道,算不上多大文化。
说中国人会吃,可以是表扬,可以是挖苦。美食书籍看多了也有好处,阅万卷书冒充行万里路,有比较就会有鉴别,就敢胡说八道。我甚至产生过这样的幻觉,如果自己不去写小说,真有机会身体力行,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厨子。幻觉往往骗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好厨子不是谁想就能担当。美食知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美食家的夸夸其谈,十有八九靠不住,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口味和感觉有很大差异,能把这些关系处理好的厨子必须是一等高人。
饮食文化的共同点,说起来都免不了怀旧,免不了浓郁的家乡情结。美食更多的是自恋,是对曾经的熟悉追寻,是想吃又没吃到的遗憾弥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某地食物最好吃这类鬼话,向来都是骗人,走千走万吃东吃西,吃到最后,还是家乡食物最美好。餐桌上的另外一种情绪是猎奇,是想尝试没吃过的好东西。很显然,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尝当地美食最直截了当。很多外地朋友来南京,喜欢问此地有什么好吃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是什么。有时候,甚至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南京人,不识金陵真面目,也会陷入迷惘,也会忍不住这么提问。
面对此类话题,我一直在想,如果有本书能简明扼要的介绍就好了。有这么一本南京美食地图,你可以无师自通不再求人,可以按图索骥指点江山,可以明明白白大快朵颐。或许《南京味》就属于这么一本书,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