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两上市房企公告,增发股票申请获证监会通过。这意味着,暂停近4年的房地产公司再融资正式开闸。
监管层为何在此时松绑房企再融资,这释放出了什么样的政策信号,有了增发融资渠道的房企会不会又大肆抢地,从而推高地价、拉升房价?
保障楼市供应,防范金融风险
业内专家认为,松绑上市房企再融资,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楼市的供应,另一方面也有防范风险的考虑。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全国住宅投资增长18.4%,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同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速,较去年全年回落超1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速回落超8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速回落近10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分析师邢华秀分析,资金紧张是房地产开发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过去几年,不少房企在资本市场上无法融资,只能将目光转向信托、外资等渠道。然而,近期各种影子银行违约事件山雨欲来,房企融资环境迅速恶化,境外融资也因人民币的贬值而风险加大,资金紧张使得房企不得不压缩投资规模,这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市场供应,不利于市场稳定。
此外,近日爆出的浙江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事件,除了与公司经营不善有关外,与房企缺乏融资渠道也有很大的关系。此时放开房企再融资,应该也有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
体现市场化调控思路
专家认为,上市房企再融资实质性开闸,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方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强制性行政手段调控可能逐渐淡化。
此前,管理层对于房价是采用行政手段予以调控。一方面以限购压制需求,同时在供给端通过控制开发商资金面,迫使房企加快项目的销售回款,以此压抑房价。但由于资金面受到压制,开发商的开发速度及积极性大受影响,因此对供应量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房企再融资开闸,充分体现了对市场力量的尊重,对于不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守规矩”企业,允许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加快项目开发,将能更好地提高市场房屋的供应量。
国泰君安房地产分析师认为,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思路是:一方面通过增加住宅土地供应、优质房企资本市场融资开闸、共有产权房等多样化方式,积极增加市场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在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通过限购等手段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使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恢复平衡,之后强制性的行政调控手段可能逐渐淡化。
房企大举抢地的可能性小
房地产股再融资开闸,上市房企一旦腰包“鼓起来”后,会不会又大肆抢地,从而推高地价、拉升房价?
网博地产机构总经理孙海认为,虽然去年房子很热销,但很多房企还是比较缺钱的,尤其是今年花了巨资拿地的房企,更加需要通过再融资增加手里的流动资金。再融资主要还是与部分房企自身发展需要有关,对楼市整体的发展趋势影响不会太大。
江苏省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智分析,从2013年南京土地市场来看,激进拿地的多为首次进军南京的外地房企,代表性的如香港嘉华、北京金隅、福建正荣、贵州中天城投等,其次是前期在宁已有项目,目前无土地储备的企业。而全国性龙头房企,如万科、保利、中海、仁恒、招商等,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销售规模,却鲜有深度参与热点地块竞标。同时,朗诗、栖霞、高科、银城等熟悉南京市场的区域型龙头,在参拍地块价格过高、风险较大后也多选择退出。
综上可以预计,外地房企在完成其战略布局,或急需的土地库存补入后,拿地冲动必然下降。另外,南京日前又出台了“限地价竞配建保障房面积”或“限地价竞保障房建设资金”的土地出让新政,并明确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占全部商品住房比例不得小于50%。这都将缓解房企短期抢地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