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译作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是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被中国影迷亲切称为“老塔”的前苏联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生平最重要的著作《雕刻时光》中文新版近日首发。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以及译者张晓东与读者一起分享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所述所思,以及他对中国艺术电影的影响。 他的电影影响了几代文艺青年 今年正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三十周年,人们为了失去或错过的电影时光,用各种形式来学习和纪念这位电影大师。北京电影节影展,他的电影一票难求。即将于6月11日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影展,将展映他所有的电影。“高冷”导演变流行,膜拜塔可夫斯基成了影迷的狂欢。而塔可夫斯基生平最重要的著作《雕刻时光》在这个五月再版,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中国影迷奉为现代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之一,他的电影世界曾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从业人员及文艺青年。在奥斯卡风光无限的《荒野猎人》在影像语言上致敬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国独具文艺气息的连锁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也受塔可夫斯基影响巨大,从电影学院毕业后以“雕刻时光”命名了自己的咖啡馆。足见塔可夫斯基在世界电影的影响力。 塔可夫斯基一生中只完成七部长篇和两部短片,但部部经典。而其写就的书籍《雕刻时光》,更详尽的展现了他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深入的探究了他在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浓缩了他的电影艺术观与独到的思想。成为热爱文学、热爱电影、热爱塔可夫斯基、关注艺术、关注世界的人们珍藏的书籍。 他的电影看不懂可以多看两遍 许多人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晦涩难懂,不易进入。与观影带给观众“高冷”感觉不一样的是,《雕刻时光》这本书里的大师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在开篇序言里,面对观众他丝毫不藏掖自己的情感,“我对观众来信有极大的关注与兴趣,它们令我时而沮丧,时而欢欣鼓舞。”“我永远不相信会存在这样一种艺术家:明了自己的作品永远不会被任何人所需要,创作只为自娱自乐。”虽然书后面更多探讨的是”艺术——苛求理想”、“使命与命运”、“艺术家的责任”等高冷话题,但是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态度一直贯穿始终。 戴锦华谈到塔可夫斯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时说,多年前看过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今天再看仍然让她如醉如痴,甚至有全新震惊。“什么叫看懂?首先对于塔可夫斯基所表达的东西来说,恐怕能看懂的人确实不多。但是其次来说,当你面对一个原创性的影像所构成的影片时,先要用你的心去体会的,而不是要用你所谓的即刻要翻译成一种所谓理性的逻辑。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伟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理性主义、现实主义的反思,他也是相当理性的,但是他用影像表达了巨大的反思力量,你要用你可怜、卑微的理性来勾勒这种反思,或者迎接这个反思的力量本身是不可能的。”戴锦华觉得,当你看不懂塔可夫斯基时,“不用焦虑,不用惭愧,多看两遍就好了。” 他说不以票房论电影成功与否 面对唯票房为核心的成功论,他更是直截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点,“我觉得把上座率和票房当做电影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是徒劳无益的。”“拍电影需要大笔乃至巨额的投资,因此对票房回报最大化有一种别人无法想象的强迫症的诉求。好像电影还是个雏形,我们就急着卖了——这也再次提高了我们对自己商品的责任。” 而戴锦华也谈到了今天的电影观众与过去观众的不同,她认为,“我们的时代倒退了。不光是塔可夫斯基,就是伯格曼、费里尼、安东里奥尼,那一代电影大师的时代是没有我们今天的影院的,所有的电影都是在四五百人的大影院放映的,每一部新片的放映都是节日,都到一票难求的程度。六七十年代,你看全球票房前50,一半以上是这些大师的电影。换句话说,那帮观众不光知道自己是花钱买乐的,而是去学习的,跟艺术相遇的,跟进入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是一样的状态和心情。” 塔可夫斯基在书中说,“人们去电影院通常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 。对于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阅读《雕刻时光》这本书,直接了解电影大师思想的吉光片羽,或许能更加透彻的体会那 “失去或错过的时光”。 蔡 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