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宣统二年刊行的《金陵四十八景》图册中,排名第二的叫“祈泽池深”,这其实指的是南京江宁上坊一带曾经的“祈泽寺”。这座古刹在历史上以幽静清雅、世外桃源之景著称,包括王安石在内的诸多文人留下诗篇。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丁子 实习生贺景璇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文/摄 名篇佳句 驾言东南游,午饭投僧馆。 山白梅蕊长,林黄柳芽短。 笭箵沙际来,略彴桑间断。 春映一川明,雪消千壑漫。 鱼随竹影浮,鸟误人声散。 玩物岂能留,干时吾自懒。 《祈泽寺》——北宋·王安石 【渊源典故】 宋代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就提到了祈泽寺。它建于南朝刘宋时的公元423年,皇帝赐名“祈泽寺”。关于祈泽寺的传说颇有意思:据说在南朝梁代时,有一位法师在祈泽山下搭起茅庵,日夜诵《法华经》,引了一位女郎来听,法师诵经虔诚,女郎听经也虔诚,法师感到惊讶,便询问女郎的住址,女郎说自己是东海龙王的女儿。法师就说这山中缺乏水源,你龙女能神变,能否开一眼泉?龙女回答这很容易,但需她回东海告诉她父亲,此话讲完就不见了。过了几天,风气雷动,有一清泉在法师诵经的座下涌出。 龙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是典型的道教文化符号。这个故事中提到的《法华经》是佛家的经典。之所以两者会被放在一起,要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背景来理解。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原,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南朝梁武帝时期发展迅速,并在此时初次开始有“合流”的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在互相靠拢、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南北朝战火频起,祈泽寺也屡遭损坏,不断翻修。到了北宋治平年间,被宋英宗赐封为“祈泽治平寺”。到了元朝末代、明朝嘉靖年间,祈泽寺都被修葺一新。而王安石这首描写祈泽寺的词,以白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古刹风光,描写了祈泽寺幽静清雅的世外桃源之景。 【今日探访】 文献记载,祈泽寺在今天江宁上坊的南部。民国时寺内还存有白野碑,据说是宋朝宗室后裔、当时的大文学家兼书法家赵孟頫所撰。可惜的是两座碑石如今已不知去向。根据记载,民国35年(1946年),这里有部分房屋改作粮库,1949年后也被用作粮库。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仅剩下区级文保单位祈泽池的遗迹。前几年祈泽池水面临干涸,现在在文物部门和周边居民的照料下,又有清澈的泉水涌出。而周围居民对“祈泽池”的名字大多记忆为“龙王池”。这也恰好印证了祈泽寺的传说。此外,在这一带还有“祈泽街”的地名,但由于拆迁,街道已经失去肌理外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