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明,安徽马鞍山人。
1988首届中国城市雕塑研究班。擅长人物雕塑,“神唐塑”现场快捏人物塑像创始人,现为马鞍山市雕塑院院长,马鞍山神唐塑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从小我就爱玩泥巴,因为我可以把泥巴捏成所有我想要的东西的形状,从中获得满足感”。正是小时候玩泥巴的经历和爱好,为日后与雕塑结缘埋下了伏笔。唐亚明从事雕塑创作已经二十多年,他始终用自己的语言去诉说着生命的意义,一刻不停地追求着经典。
《物理学大师杨振宁》
令他声名大噪
2012 年2月,雕塑作品《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入选并签约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永久收藏在安徽美术馆。该作品面世后,在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作品和作者唐亚明受到许多知名人士的关注。
“在艺术界里,雕塑是重工艺,很困难。唐亚明继承了传统,跟西方的雕塑结合起来,产生了特殊的绝技”。雕塑家中国一级美术师闫玉敏这样评价。
“我看到杨振宁塑像,我想到了罗丹的巴尔扎克,唐亚明塑造的形象生动,且游刃有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林乐成不吝赞美。
……
谈起当初的创作动机,唐亚明激动地说,“选择创作雕塑《物理学大师杨振宁》,源于一段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视频,他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改变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
为了创作好这幅杨振宁雕塑,唐亚明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了杨振宁的故乡。起初,他大胆构思,用高浮雕方式将杨振宁的一生刻画在一件作品上。这一稿作品由于形式新颖,好评如潮。就在他沉浸在创作成功的喜悦时,有专家给出不同意见,认为作品过 于文学化,缺少雕塑语言。面对这样的质疑,唐亚明认真思考,虚心接受了建议,调整创作思路,决定将雕塑定位在八十岁左右的杨振宁形象,力争完全回归雕塑形象本身,以雕塑的本真语言,表达深刻内涵。
如何通过八十岁的体态,表现出学者的儒雅气质,一直困扰着唐亚明。后来,他在与同学探讨老年学者体态时,同学双手一背的瞬间令他精神一振,灵光乍现。他兴奋地高呼,“我终于找到了表现杨振宁的身体语言!”最终的作品是杨振宁先生拿着本书,双手交叉于背后、目光睿智、面容祥和却不失学者风范,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就是艺术创作中常说的“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唐亚明喜欢夜间工作,放着音乐寻找灵感。音乐时而轻缓,时而沸腾。他全身心投入,激情地挥舞着艺术指挥棒,一件件心血作品呈现给了世人。不过,夜间工作也给唐亚明带来了不少困难。在杨振宁作品放大的过程中,他意外摔倒,造成左脚三根趾骨折断。为了不影响创作,他没有做手术,打着石膏一瘸一拐地坚持创作四个月,完成了作品。
退学转攻雕塑
归乡探索艺术之路
在我国雕塑艺术领域有着很高地位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是唐亚明艺术道路上的重要启蒙者和导师。恢复高考后,唐亚明在家人的指引下,报考了工业与民建专业,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在煎熬了一年后坚决地退学,回到故乡,当起了一名美术教师。
有一天,唐亚明翻看报纸,无意中看到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招生简章。此时窗外正下着漫天大雪,他突然有了创作冲动,他想到了汉白玉!他要用雪做一个大型雕塑,作为前往钱先生中国城市雕塑研究班的作品。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三米高,展现男性力量的雪雕完成了,唐亚明将这个作品拍成照片,寄给了远方的钱教授。
不久,一纸录取通知书,令唐亚明成了中国城市雕塑研究班的学员。面对周围一些人的不理解,唐亚明没有过多解释,带着父母的支持和期盼,他赴远方求学,最终学业有成,回到马鞍山,而钱绍武教授的理念和信任也一直深深影响着唐亚明。
“我生在这个城市,长在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带给了我许多美好的东西,我想用雕塑的形式,表达我对马鞍山的一份情感”,带着对家乡的诚挚情感,唐亚明为家乡创作了第一个大型城市雕塑不锈钢特警标志组雕“尖刀战士”。
“神唐塑”名称的由来
在一次文化展览活动中,唐亚明带着一桶泥和工具,进行现场雕塑,引起了周围人的好奇,大家纷纷驻足观望,栩栩如生的作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炉,令在场的群众拍手称赞。
唐亚明笑称,“为老百姓塑像的手法不是学院的那一套方法,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我记住他的神态,在很短的时间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快速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泥人唐”。然而美术界朋友更喜欢称呼唐亚明的技艺为“神唐塑”。其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城雕委委员、艺委会秘书长曹春生对神唐塑这样评价道,“唐亚明的速塑雕塑特别的传神生动,人物个性特征抓的好,靠仅仅20分钟短时间的记忆,快速的雕出塑像,非常不容易”。
随着雕塑作品越来越多,唐亚明逐渐被人所熟知,更多的雕塑创作工作接踵而来。唐亚明抛开杂念,精准的把握艺术创作的尺度,让一件件雕塑作品完美的呈现出来。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在雕塑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雕塑自己,唐亚明的人生不断前行,必将会是一副完美的作品。 (马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