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菜齐放当然各有喜好。只有汤圆上得了庙堂下得了江湖,老少咸宜更被寄予各种美好寓意。 [上海]陈茂生 说来奇怪,在“满汉全席”上不见其名的汤圆,承担着终结享用“满汉全席”节日的重任。无论板油馅还是猪油馅,也不必过于纠结,都属于高糖高油无疑。如今,多数人都“点到为止”,但不那么一“点”,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各种美食轮番登场,春节犹如为期半个月的“满汉全席”。百菜齐放当然各有喜好。只有汤圆上得了庙堂下得了江湖,老少咸宜更被寄予各种美好寓意。不过汤圆还有汤圆的“格调”:正月初一的汤圆通常与家人吃,期望和睦平安团圆;元宵节的汤圆通常和朋友同仁吃,同在一口锅里“讨生活”,希望圆圆润润有滋有味;元宵节后的汤圆就属“点心”,果腹而已。 据说汤圆的渊源远及宋代。宋以前的元宵节吃豆粥或面点,此后开始用各种果饵为馅,外裹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香甜可口。而汤圆也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区别,北方习惯用摇筛制作称为“元宵”,南方用手搓揉称为“汤圆”。千余年间,形如鸡蛋的汤圆有各种流派,唯小若鸽蛋的宁波“黑洋酥”汤团傲为业界翘楚。 所谓“黑洋酥”乃猪油杂糅黑芝麻粉,以滑糯软烫的口感有粉丝无数,俗称“黑粉”。有的“黑洋酥”取用猪肚里原块“板油”,撕去其上的网膜后,用手挤压、揉搓并逐步掺入黑芝麻粉;有的则用熬制纯猪油拌以黑芝麻粉。两者凝成板状后无明显差异,只是“板油”的有嚼劲,猪油馅的入口细滑。能讲究且品出其中区别的当然是段位极高的“黑粉”了。汤圆与元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元宵可批量生产,一个大簸箕晃来晃去就是一大堆;汤圆难以工业化生产,尤其“板油”的“黑洋酥”绝对手工制作。通常一口大锅边上站着四五六七个“大妈级”高手,捏的捏搓的搓,汤圆“噗通噗通”投入沸水,水汽氤氲中“浮元子”若隐若现,此乃最为诱人时。 元宵节有中国“情人节”之说。月圆之夜的“灯下女、月下郎”,朦胧之中脸上的痘痘、雀斑都被天然“美颜相机”掩饰了。谈情说爱有点像吃汤圆,“成不成,印象分”。尽管原生态的板油黑洋酥有点筋筋拉拉、升级版的猪油黑洋酥柔糯绵长;舌尖上的区别先放一边,汤圆必须白白圆圆,入锅后不能皮破“露馅”;否则再好的馅料也只能免谈。 吃完元宵节汤圆,意味着传统春节假期落幕。熟人相见就用“你好”代替“新年好”。“节日综合征”也基本痊愈,不论适不适应,该干吗就得干吗;跳槽到新东家的更要打点精神争取一个好印象。汹涌的春运高潮已成为又一个历史记录;要回来的终究还是回来,犹犹豫豫的则属于有他没他都无太多关联的那些人。街上小店已全部开张,招揽生意的小喇叭又开始烦人的叨叨。不过,在没有这个喧嚣的十五天里好像也有点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