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横跨长江、穿越苏南、直通上海!“十三五”期间,正在加快建设的沪通长江大桥、沪通铁路将按计划建成通车。而坐拥“北桥头第一堡”的南通市通州区,将一跃成为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新热土。 善弈者,谋其势。面对大桥带来的区位新优势、发展新机遇,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新“红利”,通州区精准定位、超前谋划,努力打造创新转型示范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交汇区、沪苏通协同发展前沿区和生态和谐宜居区。通州区委书记宋乐伟说:“‘十三五’时期,通州依然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实施‘四区’联动战略,找准跨越发展的‘新支点’,在政策叠加、区位优化、要素集聚等优势下凝聚新动能,把通州建成长三角北翼最具发展潜力之地、最具生活魅力之城。” 五年“答卷”,一抹亮色耀江海 从2012年初在一片荒滩上打下第一根桩,总投资200亿元、全国一次性投资最大的纺织新材料项目——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就开启在通州滨江新区创业之路。如今,恒科已实现应税销售超百亿元;通州南通高新区,总投资30亿元的江苏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内,机声隆隆,生产火热,去年销售额达40亿元。三期投产后,年销售额将破百亿……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风云激荡,宏观环境错综复杂。但在通州区,一个个生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的“小巨人”企业成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五年累计落户10亿元以上制造型项目21个、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24个,引进卡特彼勒、宜家、德尔福等世界500强,以及供销产业园、华电热电、深南电路等一批“中”字头、“国”字号企业落户,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板块加速成长。 大项目集聚、大产业崛起,助推通州经济社会发展迎难而上、破冰前行。无论创新转型还是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民生改善还是对内对外开放,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发展,通州都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如一抹“亮色”照耀江海大地。 五年,通州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9倍、2.4倍,分别达到947亿元和80.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5倍,“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148.55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8倍。创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筑业总产业突破1500亿元。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南通第一。 创新转型,蓄势聚能谋变局 无论是回望过去五年的“路线图”,还是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力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始终被通州区摆在核心位置。“省委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苏南正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州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这些都导致我们必须走创新转型之路一刻也不能停歇!”通州区委书记宋乐伟说。 一批创新转型平台加快建设。南通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科创大厦投入使用,中国家纺e站、江海圆梦谷列入省首批众创空间,新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获得省级试点。目前通州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43家,新增117家。 创新新平台、新载体如雨后春笋蓬勃成长,家纺、建筑、船舶等传统支柱产业也在创新中转型。通州依托家纺、建筑、海工产业三大研究院,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引领特色主导产业转型。目前,家纺产业研究院整建制引进省产业研究院纺织丝绸研究所,构建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检测、创业孵化等六大功能平台;海工研究院以海兰信海外并购基金为纽带,成功收购德国罗克森公司,计划引进更多国际高端船舶海工装备技术,拓展高附加值海工船舶领域;建筑研究院所属五大研究中心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通过中期检查。 创新转型战略的推进,为通州谋求产业结构的变局积蓄了强劲动力。到“十三五”末,通州力争打造成长三角新兴的产业高地、重要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早日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家纺名城。 “四轮”驱动,高点定位绘蓝图 “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这是近年来我国振兴区域经济、扩大对外开放而相继作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如果将这一个个闪光的国家战略投射到中国版图上,会形成一个重合交汇的叠加区。而通州,正处在这个多重国家战略密集叠加的“黄金区域”。此外,通州还处于沪苏通协同发展、南通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前沿区域。 如何将千载难逢的政策优势变成区域竞争的发展优势?通州区高点定位、精准发力。结合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通州将奋力打造创新转型示范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交汇区、沪苏通协同发展前沿区、生态和谐宜居区,建成长三角北翼最具发展前景的潜力之地、适宜人居的魅力之城。 “四区”战略如“四轮”驱动,强劲助推通州跨越争先,一幅壮美蓝图正徐徐铺开。 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已硕果累累。锡通科技产业园已引进项目30多个,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南通空港产业园依托上海国际航空港辐射效应,航空物流、飞机维修等产业加速集聚;石港科技产业园与上海莘庄等园区的合作加快推进,智能装备、医疗企业等特色产业生机勃勃。 寒冬腊月,在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上,却是一番别样火热:一座座桥墩从岸上蜿蜒至江面,如巨人列阵、气势磅礴,数千名建设者和大型机械日夜不息,大桥正渐具雏形。 随着沪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位于北桥头堡的通州,超前谋划建设高铁新城,平潮镇和滨江新区(五接镇)借助沪通铁路的枢纽作用,着重发展以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据平潮镇镇长李卫华介绍,大桥未通,却已吸引了众多物流和工业地产开发商的脚步,已有多家企业前来考察投资环境。 和谐宜居,描绘幸福新图景 岸上红叶石楠、香樟树成排成行,郁郁葱葱。水面上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在通州区十总镇柏树墩村十东竖河岸两侧,冬日的风景里却是满目春色。村民刁益民说:“现在我们农村的环境真是不错,水质好、空气好、环境好,每天心情很舒畅,幸福感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百姓的“幸福感”,得益于通州用抓经济发展的力度抓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加快实施污染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等5大类16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从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提标改造到严控污染行业新增产能,从严禁新上化工项目到大力度整治印染、钢丝绳等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从城市景观提升到农村环境整治,通州在经济发展中守住环境底线,尽显“水韵家园”的风采,为百姓的幸福感“染”上绿色。 十二五期间,通州顺利建成国家生态区,拥有省级以上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村覆盖率超过80%,南通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区。 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保障也提质增速。五年来,民生投入超230亿元,办100件实事。融入南通主城区、连接城乡的大交通体系全面成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6倍、1.8倍。教育布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水平全省领先。小康指标综合得分位居苏中前列。 “未来五年,通州依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百姓享受到更多获得感,使民生成为通州的闪亮名片。”通州区委书记宋乐伟说。 扬子晚报记者 郭小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