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余斌 我极喜看老照片,老照片常可让回忆生动起来。不过假如我们的记忆只凭照片来引导,来进行,那就大成问题。 不是当事人,解读就完全是两码事。文革年间那些“形势大好”的照片之虚假,不用说它,只说私人的照相簿吧,单根据照片去判断,差不多人人都有一幸福家庭。老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全家福”可以印证前一句,后一句在照片里通常得不到反映。多年前翻看过京城著名雅痞洪晃一本自传性的书,有一处印象很深,说她小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间“要出事”的恐怖感觉,躺在床上假睡,听父母往死里喊着打架,待推门进去,两个人仿佛话已说完,有一个在哭。这便是她关于父母两人在一起的唯一记忆。在照片上,可以看到父母带她去过公园,划过船,但记忆里这些一点不剩。可见有时候照片和记忆,完全悖反。 没错,如其照相是主动的行为,那它经常就是一POSE。不能说没有一点真实,但那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真实,或者是愿望的真实——希望自己是照片中的那个样。登峰造极者,当然就是所谓婚纱摄影。不管平日如何灰头土脸,摄影师必能借助光线、角度,还有化妆术、一大堆行头,整出一对璧人。外人非得“刮目相看”,方能认出其真身。我有个学生有点愤世嫉俗,他父母年轻时没赶上趟,前不久补拍了一套婚纱照,奔五的人了,照片上却很光鲜,而且很甜蜜的样子。“其实哩,头一天晚上还在摔盆打碗,闹得鸡犬不宁!”学生恨恨地说。我告诉他吵架和有无感情是两码事。他犹不能释然,还牵出了择偶条件,宣称日后坚决不拍婚纱照,如女方坚持,那就免谈。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已结婚,并且生子,也不知那条非常具体的择偶“原则”,是否坚持到底。 说到吵架,那也许是家庭生活中的必修课,迄今为止,我还没看到谁的相册里有这方面的记录。即使最有幽默感又最喜将照相当记录手段的人,也是空白。没有谁会吵架吵到一半突然停下,想到去操起相机。无奈记忆有自己的逻辑,所重不在POSE,乃在内心的体验,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往是所谓“阴暗面”。谁愿意记下“阴暗面”呢?多半是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安东尼奥里来中国拍过一部纪录片,后来被骂得狗血喷头,他是把类似于吵架之类的事记录在案吧。 昨天在街头看到一位业余的安东尼奥里,是个白人老大妈,看到几个中国老大妈在街边支了张桌子在打麻将,可能是觉得有趣,端了个傻瓜相机要拍。中国老大妈察觉,有一位笑着阻拦,操了南京话道:“就是玩玩哎,又不是来钱。”白人老大妈听不懂中文,很尴尬地站那里。这里面肯定有点误会:中国老大妈大约把自家所为当作“阴暗面”,很爱国地守着不让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