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画院副研究员 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助理 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黄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青年画家管春雷的工笔花鸟画,倍感亲切与清新。说到亲切,在于近来我总是玩味、思索宋人作画如何做到静穆、精谨与峻厚、大气的圆融和谐,而感到清新,则是由内而外的自然的一种怡情和悦目了。前者有点学术研究的味道,后者则是自发的情感流露。但凡见到管春雷的画,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书画爱好者都能讲出几分道道,对其珍爱之情溢于言表,大有“专家点头、群众叫好”的声势了。大家的喜爱总是有个缘由,包括我在内,所以也在这里写上几句。 毫无疑问,管春雷的画直承宋人花鸟的格法与体貌,而我个人认为宋人佚名《百花图卷》对他的画风有着直接影响,无论精勾细染还是水墨渲淡都存有《百花图卷》的韵味和气息。或许我见到管春雷的画还不多,但我所见到他的作品大体都属于这一路数的,说其有“宋人余韵”是一点不为过。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求“新”求“变”的社会氛围里,往往坚守与接续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和立场,正如画论中所言“变者有胆,不变者有识”。而我以为关键不在于变或不变,而在于“变”出的成果是否有真正价值,“不变”的东西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它们都是针对我们当下文化的状态或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相对而言的。就管春雷来说,他取法哪怕只有一张画,但只要这张画是经典,只要他对此画研究足够精深、取法得宜,同样可以从此画中汲取他认同及想要的传统内容,进而举一反三直至通达大道。在我看来,仅就管春雷取法《百花图卷》的思路无疑是非常明智机敏的。因为此画气息醇正、技法精熟,同时格调古雅而又无明清人的程式桎梏,正是画人取精用弘的上好摹本。更有精绝处在于此画完全脱胎自然造物,长期沉浸此本更能在悄然无息中让后学者体会中国画“师造化”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人特有的“写生”视角和观察方法。管春雷很睿智,他学画不仅很好的继承了《百花图卷》清雅平和的格调,而且在写生方面不断探索、磨砺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譬如管春雷画中造型较之古人更加精微准确、画面章法更加精巧变化、墨色的微妙对比更加细腻丰富,等等。这些方面汇聚起来形成了管春雷的花鸟画与古人不尽相同处,显得更加富有浓郁亲切的生活气息。 或许是我过度主观的认定《百花图卷》对管春雷的影响,我也深知他在传统其它方面的广泛涉猎和功力积淀,但我想借此一例表达我对中国画继承传统及如何继承的一点看法。在学术界,围绕一张画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研究,并解读出丰富内容的研究方式已经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就有董源《溪岸图》研究曾引发海内外学界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这个课题从一张作品出发,就好像一个同心圆,导出众多内容和问题并逐步辐射、发散开来,形成完整的知识谱系和多样的学科链接。而在古代中国画教学中,往往也是以某一家甚至某一张名画为起首,精熟一家再旁涉众家,“集大成”而后自成一体。传统意义上看,这样形成的个人风格才来得坚实、自然而有学脉、有传承。由此我联想到管春雷的花鸟画,我觉得其以宋人《百花图卷》为研习范式,逐步汲取滋养、受其熏陶,进而旁涉众家所长,慢慢脱化出来确立自己的风格,是否也可称作中国画实践上的“名画深读”的成功范例呢? 放眼今日画坛,花鸟画各种风格林林总总、绚丽纷繁,管春雷的画不入时风、低调内敛,没有浓妆艳抹的粉饰而凸显清雅平和的端庄,没有一丝的卖弄炫技,真有清水芙蓉、出尘之致的感觉。若说宋人画《百花图卷》雅逸情致与当时社会审美风尚还有关联,而在今天浮泛躁动的画坛,还有管春雷这样追求澄淡精致的画风,实在是难能可贵,甚至有点卓尔不群的味道了。我时常痴迷管春雷画中那些清雅澄澈的花鸟形象,它们的精致与优雅表现出画家的艺术品味和缜密情思,它们呈现出来的清幽与简淡是人们精神诉求中最朴最美的希冀,是人们审美理想中最纯最真的本性,管春雷以自己的一管之笔以最朴素最本真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如涓涓溪流,温婉动人。我想正是这份朴素和自然让管春雷赢得众多知音和如潮赞誉,也铺垫出他未来艺术之路的锦绣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