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服务热线:400-661-9909
您的位置:首页 > 扬子时评 > 扬子时评 > 线式意味感 触摸“新”江南——王承东绘画作品解读
在线登报
线式意味感 触摸“新”江南——王承东绘画作品解读
  • 作者:佚名 2015/8/28 6:40:34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 查看

  江南-切片系列53 80×100cm 布面油画 2015

  江南-切片系列10 80×120cm 布面油画 2014

  江南-切片系列11 80×120cm 布面油画 2014

  王承东简介

  1964年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美术系)。 职业艺术家,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现工作,生活在南京方山当代艺术创意营。

  展览

  1993年,《中国第三语言绘画展》 广州

  2002年,《为身体而身体》,九九斋画廊 南京

  2004年,《重伤》,半坡村三米画廊 南京

  2008年,《燥眠夜》,艺事后素当代美术馆 南京

  2009年,《法国贝碧欧-南京幕府艺术区春季沙龙》 青和当代美术馆 南京

  《为患病学生捐画展》 青和当代美术馆

  2010年,《剑道艺心—南京当代艺术展》 奥体中心国际击剑俱乐部 南京

  2012年,《无界之醉—2012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一山美术馆 南京

  《秋季沙龙展》 古岸艺术中心 南京

  2013年,《共渡彼岸—古岸美术馆开馆展》 古岸美术馆

  《艺术方山—当代艺术展》 古岸美术馆

  2014年,《祈福MH370》 金陵美术馆

  《交融——学院与当代艺术研究展》 方山艺术区 苏州美术馆

  2015年,《精品典藏展》 新华全媒体艺术馆 南京

  《鼎立—2015当代艺术邀请展》 川佰美术馆 南京

  《另面-江南-切片—王承东 金晶当代艺术邀请展》 无为艺术馆 南京

  本版特邀主持 赵净

  高更说:“我的艺术中心就在我的头脑里……必须把自己的心与灵魂投入战斗……画家在他的画架前面既不是过去的奴隶,也不是现在的奴隶;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他邻居的奴隶。他是他自己,始终是他自己,永远是他自己。”在画架面前的王承东,成了画笔的奴隶,但却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好作品总是让人认为似曾相识,细看却又觉得是完全崭新的。王承东的《江南·切片》系列,画出的仍然是你我记忆中的建筑楼阁、水域,但作品中那缠绕不休的枝蔓似乎变成了一种传达作者意识的符号,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既纠缠不清又清晰明了,矛盾冲突却又多元共生。线条粗细、层次疏密、空间处理等都有意识地随性而走,没有规律,没有叙事,但却觉得无丝毫违和感,这背后所隐藏的令人遐想与揣摩的意念颇让人回味。

  形式:有“意味”

  画家们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对线条、色彩、构图进行有意识的组合,组合的过程就成为了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追求。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论》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有意味的形式”。贝尔很明确地认为:审美情感为“有意味的形式”所激发,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各种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形式因素”之特殊的结合。王承东近期绘画作品中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可谓属于形式里的“非典型”,但“意味”却深远。

  在构图上王承东打破了传统构图要求的对称、均衡、统一,他挣脱传统自然风景题材的束缚和构图的拘谨,用为所欲为的线条张扬自己的情感;在技法上,他打破传统的只用笔的作画方式,而是在画布上笔刀齐上,画出来的画面不是王承东想要的,用刀肆意地割裂、破坏、直至纠缠混乱的集结在一起 这种不可预知的画面模式才是他一直追求的;他偏爱黑白灰色调,这种暗色系的色调将画家意识形态完整呈现出来,忧郁、焦躁、内心的荒芜等等复杂的情绪如同梦醒时的无奈一样涌出,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敢直面的情绪王承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作出了回应,灰暗色调背后是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个人阐释,扭曲线条与若隐若现的建筑在灰暗中互为映衬,内心中的崇高和追求从而得以缔造和捍卫。

  笔触:“疯”一样

  王承东早期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理智”尚存。那时的他还拘谨于叙述的完整,笔道的执着,表现形式上也趋于传统,在视觉经验中对于现实与虚拟形象的处理上尚且还未达到软性的臻合,但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到画家本人逐渐向观念艺术靠拢,他的笔触也随着创作的时间越发洒脱。

  从他的《江南·切片》系列中,我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王承东。

  在这个系列里,他彻底松开了束缚,从学院派的客观性与宏观叙事中跳脱出来,以自我感悟与自我愉悦的方式建立起全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用其个人独有的艺术语言笔触,从身边习以为常的景色中发现并延伸出新的当代绘画语言,他的绘画既抛弃了传统语言,又拒绝了与政治挂钩,而是更多的把自我感受无限扩大,让观者达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快感。他的笔触记录了他脑中意识思维的痕迹,像“疯”一样在画面中穿梭,纵横交错、反复叠加,时而迅疾,时而迟滞,笔下的建筑、自然景物也在这种笔触下得以强化,并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当画面中笔触的节奏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的节奏感达到契合时,似乎这件作品才算真正的完成,否则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在强调笔触的同时,他刻意淡化色彩,降低色彩纯度,黑白灰三色的运用让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笔触之上,而整幅画面的构成也有了主次之分,一目了然。

  观念:冲突&重建

  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说:“画家其实是看到他所要表现的事物,而不是画他看到的所有事物。”这无疑说明,在创作中画家的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画家在创作之前,会有选择地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构思与解构,然后加入自己的思想对这一部分进行表现。从王承东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最初的用视觉器官去“考虑”问题逐渐转变为用直觉去“思考”。他试着排除头脑里对物象的固有认知和视觉经验,凭借直觉抓取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描绘与创作。

  从人物、植物到风景,从动态到静态再到动态,王承东作品形态随着其对生活实体认知的改变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夹杂着他对生命、对文化、对艺术形态以及现实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在此过程中,各阶段所感兴趣事物的变化赋予了画面全新的视觉创新性,他的意识形态也逐渐有“小我”的物欲迷恋转变为“大我”的宏观思考。他不再仅仅沉迷于对欲望的解构,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融入到对当今文化艺术形态的思考当中,从情感的高度出发,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表达出对当今优秀文化形态缺失的焦躁与失落,个人的情感最终在开放和多元的创作中重归到精神寓意的重建。

  很多批评家认为,艺术家只有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他的创作才能永远具有生命力。现代生活的迅捷、盲目、单一所造成的价值观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功利主义在艺术界盛行,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王承东用自己的直觉设计了一场关于江南的断续式自叙,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前卫,使观者在获得视觉冲击的同时转入思考的阈限,将单纯的视觉刺激转化为视觉的触摸感。观者看画的初衷也从一开始饶有趣味的玩味转向无尽的反思与回味。你可以从多重角度去感受它、理解它,对它进行不尽相同的阐释,也许好的作品就该如此,也总是如此。

  隋林华 [收藏与投资]杂志 副主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用户名:匿名发表 *不选请在前面输入您的大名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4位数的验证码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广告联系电话
免费服务热线:400-661-9909

广告服务传真:025-84460253
业务一部:1380903946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二部:1391382749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三部:1385172733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四部:1590514573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会员协议

版权所有 南京海盟广告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7 扬子晚报广告部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400-661-9909 传真:025-84460253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230号安瑞大厦4楼 QQ热线:494305431

苏ICP备110440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