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璞 本名钱惠康,字汉璞,男,汉族,1959年生于江苏吴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京印社社员。 汉璞书法篆、隶、正、行、草、五体兼擅,传统功力深厚,于运笔用墨中追求浑穆率真之情趣。篆刻之面目众多,金石气息浓重而情趣盎然。作品于八十年代后期先后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两岸书法篆刻名家作品展”等展览,香港《大公报》、《书法报》等曾作专题介绍,名略入编《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等大型辞书。 与汉璞老弟相识于甲子年的秋天,其时他刚大学毕业来宁工作,经老友马千里介绍前来问学于余,之后常来我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外冷内热,能耐得住寂寞而潜心于学,甚至能做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汉璞的书法篆刻启蒙于扬州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参加了魏之祯等扬州书法篆刻界同仁创办的书法篆刻学校的学习。来南京后,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武中奇、陈大羽、王一羽、石学鸿等前辈的府上常有他的踪影;他家乡的前辈沙曼翁、瓦翁、吴养木的家中也有其足迹。 汉璞之书,崇尚传统、注重笔墨,追求静穆典雅之书卷气。他对中国文字演变之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书法所涉及的各类文字及书体可谓是了如指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之境界是与作者的道德、文化、学识、以及相关的艺术修养相互影响的,以能达到性情与学养的自然流露为极致。汉璞的书法作品,一如他的人品。不取巧、不张扬,质朴沉稳、简淡清纯。他的甲骨文与金文求古求朴,线条浑厚而内敛,无时人之做作之气;其隶书及简帛书,亦颇得秦汉人之真意,舒展自如,追求水到渠成的自然美。他的行书与草书,并不追求突出的个人风格,也不一味追求笔墨技巧的熟练,而是从大处着眼,随性而为。这大概与他的学习过程及修养有关,他对书法理论进行了系统、认真的学习,且数十年来潜心实践,确立了书法应以学养与性情流露为上的审美观。 汉璞弟更精于篆刻,深谙传统、面目多变,有新意而又不拘泥于古法,灵活多变,用不同的字法、章法与刀法的完美结合,来呈现不同之风貌,随机应变,各具特色。其古玺印,布局空灵、舒展灵动而顾盼有情。其细朱文印,深得先秦玺印及近现代大家黄牧甫、陈巨来、王福厂之精髓,信手拈来而自成风貌。他的白文印,以秦汉印为根基,并取明清以来流派印风之变,重内涵而不重形式,因而风貌多变而自成特色。他认为印章犹如服装,应针对出席场合的不同量身定制,方能显示出匠心与水平,更当如佳酿般经得起人们的品味。我以为这样的比喻还是恰当的,印章也应按印文内容及文字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形式与风格,以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为极致。 他的作品中“尘嚣之外”一印在章法上力求平衡,将“嚣”字的四个“口”用四种不同的形状来表达林林总总、七嘴八舌的人间尘世百态,利用“之、尘、外”三字巧妙联结形成隔绝之势,将四“口”封堵在一定范围之外,采用安详、均衡的章法布局以及圆浑而有质感之元朱文来呈现远离尘嚣之意境,极具静穆、安闲之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何曾粉黛去争妍”一印纯用单刀之法,以用刀之轻重实现章法之平衡与呼应,一任自然,不事修饰,尽显自然之风貌。巨玺“复归于朴”亦从“朴”字入手,纯任自然,气度宏大。“桃叶渡”、“大吉利”等印,线条流畅爽朗,品鉴之时,愉悦之感油然而生。“公平竞争”一印不论字之笔画多寡,等分印面,纯以结字及线条粗细来平衡布局,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目的。 篆刻之道,刻为技而篆为本,刀法必须要通篆法,如前贤所谓的有刀有笔通书意是也。汉璞的篆刻能有如此之成就,与他通篆能书,有扎实的书法根基以及对古文字的涉猎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谈了他的篆刻,不得不谈到他的边跋,边跋是印章的附带物,也是印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边跋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书体,一则边跋就是一幅微型的书法作品。他同时注意印材、钮工的选用,将其与印文、边跋结合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成为文房把玩的艺术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收藏价值。 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