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棚里走来,带着泥土中的芳香,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鳞一羽、一山一水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韵味,他就是享誉画坛的“农民画家”丁吉林。
他高高的个子,尽管已近古稀之年,看起来仍精神矍铄,他给自己的画室起名“实锦斋”,寓意“实实在在”,时刻不能忘本,这可是农民的劳动本色,也是做人之本。他的并不宽敞的二十平米的画室里,一张八九尺长、一尺宽的画案上,一幅一尺见方的《兰梅图》墨痕未干,但见芝兰飘逸,红梅初绽,“这是昨晚才画的,还没画完”,他点燃一支烟,坐在沙发上,神思遐远。
丁吉林家住和县历阳镇沈家山村,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纸笔,就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画地上跑的走禽虎兽,画天上飞的鸢雀鹰隼,画水里游的鱼鳖鳞龟,兴趣使然,让他乐此不疲。他只上过3年学,在校时,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他临摹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的肖像画,惟妙惟肖。近20年的电影放映生涯,让他视野顿开,绘画涉题更广。和县制印老人胡天成为他量身裁衣特制“三更灯火五更鸡”方印一枚,丁吉林非常看重这印,在他得意之作上按下此印。“那时,村里劳力到城里挑墙土作队里灰粪,一天三四趟来回,晚上人筋疲力尽。”丁吉林边谈边比划,尽管人很累,但他忘不了画画,把家里的大门卸下当画板,然后就在上面铺上纸张,挥毫泼墨,纵横驰骋,任意东西。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日里,为免遭蚊虫叮咬,他就把下田穿的长筒胶靴套在腿脚;冬日里,北风呼啸,雪花飞舞,他就关起门来,独自一人沉浸在艺术忘我的境界中,丹青泼墨是他的精神支柱。
门口的大棚里,青翠欲滴的黄瓜、娇艳红润的西红柿、皮脆肉厚的红辣椒……一个个珠圆玉润、晶莹剔透,这些瓜果菜蔬成了他笔下的小精灵,或卧、或吊、或立、或闲,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他发现棚里的露水很有妙处,于是索性将画室挪移到棚内,搭起木板为画板,棚里凝结的水汽珠随意滴落纸上,氤氲空灵迷蒙,师法自然,心得画源,他挥毫写下一幅《冬天里的春天》,受到业内人士好评。
他广交画友,常画展观摩,笔会切磋,从别人的画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学布局章法,效大家画风,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画家的眼力不可小觑,为了画好鹏程万里击长空的雄鹰,他特意赶赴动物园仔细观察鹰钩喙爪,以及展翅时的羽毛状,回来后兴奋不已,一幅中尺画轴《鹰击长空》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鱼是他画中的主角,藻荇浮萍,月影浮动,沉鳞竞跃。他曾在2007年创作一幅巨幅工笔写意画《鲤鱼跳龙门》,画中一百条红鲤鱼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波不点水自生,意无题韵天成。“这是为表达农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和祝福。”他笑道。
“我就是一个农民。”他说自己常出去参加笔会,一些领导说他衣着打扮与其画家身份不符。他穿着棉袄,不如其他画家西装革履,打扮时髦。土,是他的本性,也是他特有的朴实画风。
他多次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其作品先后参加国际书画协会赴巴西圣保罗、韩国汉城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获金奖,在第二届全国农民书画展中获三等奖,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六十周年书画展中获银奖。如今,他年事已高,赋闲家里,前庭后院种树栽花,广玉兰、香樟、桂花、霸王花等,他忘不了手中的画笔,忘不了棚子里的精灵,忘不了家乡的草木羽鳞,“一时不画,手就发痒。”他开心道。 常兴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