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2015北京道路运输展上,海格客车隆重发布“绿管家新能源无忧解决方案”,全方位解除用户使用新能源产品的后顾之忧。与年初在苏州发布会不同的是,本次“绿管家”有了极大升级,将“绿管家”整体解决方案覆盖范围从纯电动客车延伸到旗下全系列新能源客车,让所有海格新能源客车用户都能拥有“购车无忧、运营无忧、服务无忧”的良好体验。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已经历了二十个春秋。20年来,在中央和省市关心支持下,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全面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而海格客车的发展,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
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进化的“绿管家”
在2015北京道路运输展上,新能源客车无疑是场上的主角,各家企业都展出了至少一半以上的新能源客车产品。“对于心系用户的海格客车而言,产品仅仅是个载体,如何让用户能够真正放心无忧地使用新能源客车才是关键。”海格客车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很多时候,来自用户的声音是促成一项改革创新的源泉,海格“绿管家”的提出就是如此。它是基于用户在采购、运营、维修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而产生,并在与用户的不断交流沟通中不断升级完善。
而海格新能源客车就是在大量运营经验的基础上而生,本身就是源于用户的运营数据,特别是得力于G-BOS车联网技术应用,这也使得“绿管家”不是单纯的个性化购车方案、车辆运营监管平台或者售后服务承诺,而是一个针对新能源客车的整体解决方案,涉及车辆技术、车型选择、充换电方案、补贴申领及金融支持、运营监控、专业培训、维保救援等方方面面,将车辆从购买到使用的整个链条全部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海格共销售新能源客车2115辆,其中纯电动车超千辆。据初步统计,2015年1~4月,海格新能源客车销量达到1300多辆。截至目前,海格新能源客车市场保有量已突破6000辆,主要系统经过了100万公里可靠性验证,产品服务范围覆盖广东、天津、云南、海南、江苏等省市。
可以说,海格“绿管家”概念从无到有,从纯电动客车到海格全系列新能源客车,经历了一轮不断进化的过程,而这次北京发布的“海格绿管家新能源无忧解决方案”则是全面进化的有力佐证,将平台覆盖公交市场、团体租赁市场、高端商务车市场等领域。
转型创新,聚焦发展核心支柱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
回顾园区20年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至2000年,是园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启动、工业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5年,是园区以产城互动并进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现代化城市形态初步展现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是园区以实现内涵增长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东部综合商务新城加快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
近期以来,园区又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对产业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梳理和调整,聚焦发展核心支柱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制定了“2+3”产业发展计划,提出在制造业方面重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在科技新兴产业方面重点加快发展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三大主导产业。
例如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中,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产业链,引导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增加研发、销售、总部等职能。鼓励现有企业主动加快转型升级,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技术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的业态。目前,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已成为园区第一、第二大制造业支柱产业,并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航空及汽车零部件三大较为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
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还积极培育增量,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04亿元、新兴产业产值1163亿元,分别增长6.9%和9.9%,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7.4%、60.1%。其中,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72亿元、142.1亿元、150.2亿元,增长23%、47%和54%。截至目前,累计上市企业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
在新常态中,未来不断赋予“园区经验”新内涵
当前,苏州工业园区仍走在转型升级的中途上,转型创新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园区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新常态中,不断赋予“园区经验”新内涵,努力发挥在全国开发区中转型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进一步促进高端集聚。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以高端制造为基础、以优秀人才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区域能级水平。如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构筑高端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综保区贸易多元化、跨境电子商务、中新金融创新试点等政策效应,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苏南总部经济集聚区。
其次,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强化创新驱动,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更加注重技术溢出、人才溢出,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
还有,就是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大力弘扬园区经验,加强先行先试探索,探索更具活力的创新模式,力争成为全国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区,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通讯员 单小辉 本报记者 薛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