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 北 香港中文大学原院长金耀基先生来东南大学讲学,我得以作陪并互赠书籍。他送我的书是《剑桥语丝》。涵咏吟哦,我仿佛与先生共游了剑桥、牛津、海大与哈佛,甚至在那里生活了一段。读罢多日,仍觉点点金色的柔光在我心中摇漾,温暖我这颗痛苦炼狱中走出来的心,如坐春风。 金先生书里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学院精神的解读和提倡。什么是学院精神?金先生说,“大学之主理讲堂授课是掌握了言教,那么学院之负责导修,注重师生之接触,便不啻肩负了身教的重任了。讲到身教,我们就不能不谈学院的‘堂’了。……‘堂’就是老师!”“‘堂’……有‘作之师,作之父,作之兄’的味道。”呵呵,学院精神的核心是老师如父如兄般地身教。“古典清雅的气质弥漫在学院的方庭、回廊、草地上,切磋辩难的心灵活动充溢在食堂、休息室的杯酒交谈之间。一柱一石、一桌一椅,看来是古代的,但一言一思、一投手一举足,都是现代的。在学院里,教育不是冷冰冰的,不是单轨的,不是那样机械式的。它是温文的,双轨的,带有很浓的人情味”,“剑桥学院之谈天,意不在求专精(专精的功夫在图书馆,或实验室做),而在求旁通……重要的是使你对本行之外的东西有所闻见,养成你一种对不同学问只同情与欣赏的心态……剑桥堂在这种环境中,日积月累,自能扩大知识之视野,自能养成一种全面的文化气质”。原来,师生接触重在课外交谈,而绝不单单是讲课。由是,金先生区分出大学与学院的不同功能:“大学……是上课、研究的场所,比较是‘智’性的,而学院却是老者安之、少者来之的居息论‘道’之所,比较是‘感’性的”,学院教育的精髓在于以情感化人。“英人之重视学院,是由于英人相信大学教育非职业教育,认为师生之不拘形式接触以及学生们共食同宿,具有道德教育之后果”。 其实,师生接触以及人性化的学院,在我国渊源已久。孔子设帐,让弟子各言志向,喟然想与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唐代开始,各朝都设有书院;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有名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思当今中国高校,从2000年提出“教育产业化”的目标以后,俗世化,市场化。高校校园被迁往市郊无极放大,师生连见面都难,遑言共食同宿在回廊草地上论道谈天。唯职称是求、唯学历是求滋生出了学术造假,滋生出了学术裙带关系与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教育为行政干预的悲哀和为市场插入的恶果! 金先生《剑桥语丝》回到平实的常态,回到人性化教育,我认为它或许是拯救中国当代教育的良药。 (有奖征文由本报和金陵图书馆联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