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端午节,虽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但也演化为一种神圣符号,传承着爱国爱民爱家的精神。 如同苏州的小桥流水,苏州人过端午也是精细清新的,充满了诗情画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端午也生发出更多新的内容和内涵,比如旅游,比如亲情,比如修学……端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的人经历的端午节虽不同,但爱国爱家爱民的情怀却相同。 后 60 李菊芳: 生长在物资相对匮乏年代 小时盼端午,因为有好吃的 李菊芳,出生于1963年,今年52岁。目前在苏州观前街道小公园社区工作,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苏州人。 60后的她,有着什么样的端午情怀呢?李菊芳娓娓道来—— 说起端午节,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了各种粽子。不过在我的记忆里,最好吃的还是爷爷奶奶亲手包的“灰汤粽”。 生长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小时候就盼着过节,因为一到节日就能吃到很多好吃的。而在我们苏州,每个节日里都有极具当地特色的食物,比如中秋节的肉月饼,清明节的青团子等等。 不过,在众多的节日里,我特别喜欢端午,因为小时候的端午节爷爷奶奶会给我亲手制作五毒衣和香囊,而且还会包吃我最爱的“灰汤粽”。小时候,我家住在娄门新村,那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平房,院子里有很多小伙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亲手给自家的孩子们缝制绣有蛇、蝎子、蟾蜍、蜈蚣、壁虎的“五毒衣”和虎头鞋,再佩戴上一针一线缝制好的香囊,寓意着孩子们可以远离疾病灾害,平平安安度过盛夏。 在端午来临之前,家里的门上要提前挂上菖蒲艾草,中堂里悬挂起钟馗像。到了端午节那一天,家里就跟过春节一样热闹,一定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富的团圆饭。而且餐桌上时令的“五黄”也不能少,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黄酒,再加上苋菜、蚕豆等蔬菜,当然最不能少的是各种形状,不同口味的粽子。 我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提前半个月就要备粽子叶,奶奶会把买来的粽叶用锅蒸一下,让它变得软一点,好包粽子。我最爱吃的就是爷爷奶奶包的灰汤粽,不但颜色和普通粽子不同,有点灰黄色,而且口感也很特别,比一般的粽子更加软密,粘粘的很好吃。 我听爷爷奶奶说,包灰汤粽比一般粽子要麻烦很多,因为要多上好几道工序。一般先要去找稻草桔梗,然后将稻草秸秆烧成灰,把灰装入布袋子,将布袋用一小盆水浸上半天,最后将淡黄色的水,也就是灰汁,拌入到泡好的糯米中,包成粽子。因为稻草灰中含有碱,所以也有人用食用碱做灰汤粽。 不过,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家里也没人会做这种传统的灰汤粽了。几十年过去了,每次端午节都会想起那种味道。如今,闲来无事,我也会四处寻找“隐藏”在苏州各个角落的传统小吃灰汤粽,但是吃了很多家,似乎都欠缺点什么,再也没有儿时的味道。 本报记者 姚一鹤 后 70 张海虹: 端午节还是我妈妈的生日 品味端午,就是品味亲情 张海虹1976年出生,现居住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谈到端午,张海虹开启了记忆的长河—— 我出生于江南古镇——江阴的一户农民家庭。说到包粽子,妈妈是高手。只见她拿起三片粽叶卷成一个锥子形,将糯米放到里面,双手上下翻转,来回转折几次,粽叶翻转,棉线缠绕,妈妈手嘴并用,小角粽倏忽成形,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看妈妈如此娴熟的技巧,我也忍不住要学。妈妈就手把手地来教我。看似简单的包粽子真正自己动起手来就手忙脚乱,不是米从粽子里跑出来,就是一只手抓住粽子一只手要用线去绑的时候会绑不住。 失败了几次,我气馁了。妈妈看我不想包了,就激励我:“不要几次失败就放弃,世界上没有什么难事,就是看你愿不愿意坚持。妈妈小时候外婆都不准我学,因为怕我浪费粽叶和糯米。但我要让你学,你小时候学会了,这辈子这门手艺都会跟着你,会包粽子将来你的婆婆就不敢小瞧你。”虽然对妈妈说的包粽子对我将来的生活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但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我又开始动手学。终于在失败了几十次以后,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 包好的粽子和咸鸭蛋一起被放入蒸笼,一上汽,就飘出了淡淡清香。在等待了四个小时候,妈妈将清香扑鼻的粽子和肥的流油的咸鸭蛋端给我们吃,那简直就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了。 随着岁月的变迁,我外出求学、结婚成家,自己也做了妈妈。而家乡的小河变成了一条死水沟,农田和蛙叫也逐渐被厂房和汽车喇叭所取代。端午时节,妈妈还是会坚持到池塘边去摘芦苇叶。只是她每次都感慨,芦苇叶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家里的土灶变成了煤气灶,无法用大蒸笼蒸粽子了,妈妈就用电饭锅煮粽子。但是似乎味道已经没有了小时候那纯净的清香。 因为端午节还是我妈妈的生日,以粽子代替蛋糕给妈妈送上一份生日祝福成为我每年必做的事情。以前端午节不是法定假日的时候,我就下了班从苏州赶回江阴老家或者在端午节来临前一周提前回家跟妈妈摘芦苇叶包粽子过端午节。而现在,随着交通的发展,我开车从苏州到江阴只需一个小时,实现了每年陪妈妈过端午的愿望。而端午成为法定假日后,我们一家三口回家跟父母相聚过端午成了每年最温馨的一刻。 品味端午就是品味亲情。对于我来说,端午的味道就是妈妈摘粽叶包粽子的味道。 本报记者 薛马义 后 80 韩新刚: 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父亲不易 端午自驾带老父岳父逛景区 1981年出生的韩新刚,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现在园区一家世界500强外企工作。 跟着祖辈、父辈过端午节也有30多年,他耳濡目染感受吴地端午文化的深厚、老苏州过端午的讲究。“童年记忆里的端午节是欢乐的,是家人团聚,是陪着奶奶包粽子、做‘五黄菜’,有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回忆和品味。”他说。 “以前没有小长假,但每到端午节,我们4个小家庭都会聚到奶奶家吃团圆饭。为了这个节,奶奶是辛苦最忙的人,三四天前就要开始准备。”韩先生介绍,最费功夫的就是包粽子,光糯米就得准备近10斤,满满一大锅洗干净泡上一晚上。“爷爷、爸妈、小叔叔喜欢吃肉粽,姑姑和大叔叔喜欢吃甜的,所以奶奶会分别包上三、四个不同品种,肉粽、赤豆粽、蜜枣粽,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还会在肉粽里加个咸蛋黄。” 洗干净的粽叶在奶奶的巧手翻转下,半分钟就能包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枕头粽、三角粽、小脚粽……她还能变出很多花样。“为了哄我开心,包完大粽子,奶奶还会包几个迷你小粽子给我玩,鸡蛋大小穿成一串煞是可爱,我一般都不舍得吃。奶奶会把近百个粽子分成4大份,让我们带回去,自己只留几个。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早饭就是粽子,但奶奶亲手包的粽子就是香,百吃不厌。” 虽然没有春节年夜饭那么丰盛,但老苏州端午节的团圆饭也十分讲究,饭桌上不能少了“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和黄酒,大家其乐融融地吃着,主食也自然用粽子代替。让韩新刚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粽叶用完后奶奶都会留着,洗刷干净,晾干了留到第二年再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祖辈们年纪增大,现在家里很少包粽子,基本都是超市买点,虽然品种很丰富,但吃着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去年端午节,父母给韩先生儿子买了可爱的五毒衣和虎头鞋,让给宝宝穿上,说是可以驱虫辟邪,夏天不被蚊虫叮咬。在韩新刚看来,今年端午小长假很特别,第一天是端午节,他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奶奶家里团聚,看望92岁高龄的奶奶。“第二天是父亲节,也是我第2个父亲节,准备带着两个父亲自驾去周边景区玩玩,尽下孝心。6月22日是夏至,又是我儿子2周岁生日,全家聚一起给孩子过生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温馨幸福的。” 本报记者 顾秋萍 后 90 饶麒伟: 酒店工作忙,怀念童年小伙伴 看过太多美食,忘不了碱水粽 饶麒伟,1992年出生的他是一名新苏州人,目前在苏州凯悦酒店从事销售工作。 饶麒伟2000年和家人一起来到苏州居住,学习酒店管理的他,虽然此前一直在上海、南京等地实习,最后还是选择留在苏州工作。他觉得,苏州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休息时间也会和父母一起爬爬山,锻炼身体。 在饶麒伟的童年记忆里,每逢过端午节,都会品尝碱水粽。饶麒伟小时候与外婆在江西南昌生活,每年端午前夕,乡亲们都要通过划龙舟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西的粽子以碱水粽为主,个头大者每只二两,小则每只一两,用粽叶裹之。江西南昌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当地人包粽子习惯就地取材,把早晨采下来的粽叶,用山泉水清洗干净。把淘好的糯米加上适量的碱水拌匀,将糯米中的酸性中和,使粽子的口感更爽口。这个地方制作的粽子圆润、厚实。这和南昌人的性格有关,南昌人喜欢简单朴素,踏踏实实,不张扬。左邻右舍的妇女们都轮流帮助每个家庭包粽子,很是默契。端午节前夕,外婆都会上街采购新鲜的粽叶和糯米,寻找结实的丝线,用来制作碱水粽。粽子煮好后,饶麒伟便会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拿来一根筷子插在粽子上,然后将粽子沾上少许白糖,这样的粽子吃起来特别香甜,看到外孙很喜爱吃自己包的粽子,外婆感到非常开心。 “那时的端午,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虽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却让人难以忘怀。”饶麒伟说,最能让他们这些小孩子感到节日乐趣的人,便是外婆了。每逢端午,外婆便会给他买玩具,并且做很多美味的菜肴,让他感觉端午节是个特别快乐的日子。如今,外婆年事已高,饶麒伟将她接到苏州和自己一起生活。 目前在酒店工作的饶麒伟,每天接触的食物可谓琳琅满目,粽子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却至今仍然忘不了童年时代的碱水粽,青葱的芦苇,金黄的麦浪,清香的艾蒿,还有那些纯真的小伙伴。回想起那些浸透着殷殷亲情的童年往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饶麒伟说:“我现在的工作很忙碌,平时很难有时间和家人一起团聚,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聚在一起吃顿饭,这个端午节,打算和家人聚聚,品尝一些粽子,享受亲情带来的愉悦。” 本报记者 张毕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