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江东中路白龙江东街附近慢车道与人行道上,一棵刚栽不久的梧桐树在一场大雨过后倒下,幸好当时没有砸到行人。昨天扬子晚报接到目击市民反映称,北圩路上也有树木倒伏。记者采访建邺区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部门得知,可能因为瓢泼大雨使得土壤湿透,新栽种的树木根系又比较浅,因而发生了倒伏。 昨天中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事发现场看见,一棵碗口粗的梧桐树一头栽倒在地,附近写字楼的一位职员说,这条路幸亏附近行人车辆不多,大树所在的又是慢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绿化侧分带,没有造成人员受伤事故,但新栽种的梧桐树遇到一场大雨就倒了,也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夏天雷暴雨多,相对于闹市区,河西这边地旷人少许多,刮起风来也会显得风口大,园林绿化部门是否得在更多更大的梅雨、暴雨来临前采取些预防措施呢? 带着这个问题,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建邺区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所绿化科,一位当班的负责人给出了答案,短时间降雨集中,雨量大,造成土壤含水量大,固着性下降,这是树木倒伏的一个原因。而另一方面,则与城市园林的“通病”树木栽种时都是土坨移植、根系保留不是很好有关。 据透露,要保证正常生长和养分供给的树木,根系所在的土丘应当是树干直径的8到10倍。而据了解,河西这一带新栽种不到一年的树木,是管理部门为了提升景观质量,事先设计好侧分带,后让招投标施工单位实施栽种树木的,严格说起来土丘先定下,后栽种树木,多少有些“削足适履”的意思,因此相比野生树木而言,城市树木根系支撑力下降不少,“脚力”自然弱了很多。 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倒伏的梧桐树的树身下端其实是有支撑架的,但据省植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任全进老师称,新栽树木的支撑架支撑点的位置也很有关系,因为新栽树木根系没有完全与土壤融在一起,位于风口的树更容易倒伏,树冠受飓风影响,会突然变重,容易把根压断。而在所有的行道树中,法桐最容易倒伏。这是因为法桐根部不适应向下伸展,而新修道路往往都是先修路、后种树,无法保证给法桐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 针对这些树木的先天不足缺陷,建邺区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所绿化科的负责人表示,作为城市园林监管部门,他们每天都会巡查行道树,下一步将加强巡查力度,在暴雨来临前,将巡查中发现的行道树隐患问题,及时预警提醒树木的产权单位,对行道树采取加固支撑,预防树木“卧倒风雨中”。 扬子晚报记者 范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