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IPO重新开闸。数百家排队许久的公司成为A股市场的“新生”。自此以后,在财富效应的吸引下,市场炒新热度不减,且惜售态度明显。而且,作为市场的稀缺资源,低市盈率、低定价无疑引发各路资金将持续追捧新股,从而导致了新股超强的赚钱效应,新股一经上市连续涨停已经成为A股的不破神话。就在上周,暴风科技上市后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才打开,轻松刷新此前兰石重装连续收获24个涨停板的最高纪录。超强赚钱效应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前赴后继奔赴打新大道,而手中向来“有粮”的上市公司也是“心痒痒”。百大集团宣布,拟斥资3亿元购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产品,而后者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申购新股。 百大3亿打新 百大集团发布关于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的关联交易公告称,公司拟在不超过人民币30000万元额度内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用于购买德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购新股方向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在上述额度内资金可循环使用。基金投资的期限为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2年内。 信达证券首席国际市场分析师陈嘉禾认为,上市公司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在目前的打新制度下,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性价比非常高,参与新股申购从公司理财的角度上来说是一种优于“在银行吃利息”的投资行为。 上海睿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茁早也曾表示,IPO交易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尤其是新股上市首日的相关交易规则,致使将投机延后至后面的交易日。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新股受到热捧的原因还是在于供不应求,假如将来上市数量大幅增加,打新收益率自然会下降,届时资金对炒新的热情也会随之下降。 收益与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参与“打新”可能面对的风险,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陈嘉禾表示,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上市公司“打新”并没有值得苛责之处,“以现有的‘打新’规则而言,新股中签率极低的情况下,‘打新’收益率或是新股上市后的表现,目前看大部分股票都不差,‘打新’是个有效提升资金利用效率的途径。” 此前因为有基金公司发行针对“打新”的基金,仅一周时间就募集了15个亿的资金,最终被监管层“窗口指导”。业内人士称,公募基金参与“打新”的监管要比对上市公司更为严格。 证监会、交易所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并没有限制,但对募集资金进行公司理财则有相应指导,必须是风险较低的投资产品。 信达证券首席国际市场分析师陈嘉禾认为其中的风险不能忽视,主要存在于投资团队的能力方面,如何挑选IPO新股成为关键。而上市公司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或是收益和风险不对等之处。 上市公司投资A股市场也不是没有风险,2008年因为投资股票而产生亏损最终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上市公司也并非没有,如健康元等。 实体经济“失血”? 上市公司自有闲置资金参与新股申购,是否会代表产业资本向虚拟经济转移的浪潮还有待观察。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景气度整体回落,方大集团能否保持目前的高增长势头并不明朗。 有业内人士称,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调意味着将来实体经济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处境,此外资金成本的上涨也不断吞噬着企业的利润。在实体经济企业毛利水平整体处于下滑,主业难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从做主营实体转移到资本市场这一虚拟经济领域获取超额收益,可能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陈嘉禾认为,“打新”的收益率与近期持续火热的余额宝的原理相似,虽然高收益率实际上并不具备持久性,但即使是阶段性可能存在的高收益,公司也不愿意将资金“睡”在账上或是投入前景不佳的主业。 浙 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