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郭运菊 每日午饭后,石头搁下饭碗就指挥“搬运工”爷爷扛书包,找书本,摆笔墨纸砚“伺候”他做作业。一眼看不到爷爷就嚷嚷:“搬运工呢?搬运工呢?不想干了?又退休了?”小小少年,幽默范儿让老书童忍俊不禁。 “爷爷,先打开电脑,我要查‘己亥杂诗’。”石头嘟噜着有首诗至今还不会背呢,赶紧点百度查查。小胖手噼里啪啦敲击键盘,公元1839年(农历己亥年)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便轻盈跳出来了。卷起风云的诗问世175年了,龚老祖祈祷呼唤的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声音又响彻耳边。石头字正腔圆跟读几遍,便朗朗上口,小孩谦逊地恳求我们:“拜托了,打住别走,听我背熟才算完成这作业。” 我喜欢小孙子的语文教材,它让我清晰地看到童年回到初心,分享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的诸多美好。一篇“让我们荡起双桨”,引领着回到童年时光。“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山一程,水一程的旖旎风光,让人不由得回顾自己的身世,怀想双亲祖辈,怀想故土乡亲。石头在课文下面用铅笔字注释着:乔羽,山东济宁人,著名词作家,在中国有“词坛泰斗”之称。我对石头说:“乔老太爷的家乡你应该熟悉,一定不会忘的。”石头一脸茫然“我为什么不会忘?”“因为那也是你的祖籍地,你说有谁会忘记自己的故土老家呢?他原名中的一个‘庆’字和你老太爷一个辈分。” 面对眼前有着愧色的孙子,我恍然觉得该愧疚的是漏掉家教的我们。八岁的孩子还没有接受过家族谱系和故乡史的说教,对大人零零星星讲的故事也连接不了,囫囵吞枣地被灌输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抽象道理。小小少年要做一个有祖国有故土有家传的人,要了解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需要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怎样才算“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一位智者言“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所谓‘家国’,意即在于此。” 喜欢央视的名人寻根栏目《客从何处来》。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有幸走上“认祖归宗”的漫漫长路,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说来惭愧,经历那段特殊年代的洗礼愚弄,困顿不堪的不惑之年的我,在墓园清寂芳草萋萋的墓碑深处,才知晓早逝祖父的名字,还有曾祖父母呢,渺茫中无处寻觅。 听说中小学要搞“微家史”征集活动了,熙熙攘攘回老家的路是精神上的“问祖”活动,这让人心里暖暖地泛起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