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张蓬云 如果遇上西北风砂子粒儿雪,那个冷就别提了。可如果这时,你刚好遇见个小饭店。一进去热气扑面而来,落座后要上份儿酸菜白肉砂锅,拿起羹匙喝两口汤,热、鲜、美,满身的寒气一扫而光,真是痛快。当然,这是几十年前的冬季小景了。 火锅,是火与锅连体上桌、且以“涮”诸多食材为主的一菜品,老沈阳人大多称其为锅子。不过,老沈阳人叫“锅子”的,还有一种就是砂锅,这种锅子“内容”简单,一到秋冬,备受欢迎。五十多年前吧,无论你走进城里城外哪家小饭店,一进门就会看见大灶台上有二三十个小炉眼儿,每个小炉眼上都坐着个小砂锅,温火慢慢炖着。你点一个,跑堂的给送上来,一揭盖,热腾腾的是黄中透绿的酸菜,顶上是几大片五花肉。酸菜里有加冻豆腐的,也有加点细粉丝。这样的砂锅,菜嫩、肉软、汤鲜。因为加入的不是白水,而是饭店里熬的大骨头汤。 北方的酸菜是渍了一个多月的真正酸菜,味儿正,菜久炖不泥。肉是纯正五花肉,在沈阳那叫白肉。说起白肉,还有点说辞。早先清朝的宫廷,每天都要用白肉祭祖。就是在北京故宫的坤宁宫里,每天早上用白水(不加任何作料,不放盐)煮猪肉,名曰白肉。除掉祭祀用一些外,剩下的切成大块,从皇上、娘娘,一直到大臣,以后又扩大到凡参与活动的太监,每人都得吃一块。开头还行,可日子一久,没一点咸味儿的肉,谁能吃得下?于是,大臣们把肉悄悄塞给太监,太监们也吃不动啊,他们又把肉都丢给厨房,让厨师们想想办法,要能卖出去,换几个零用钱,不也是点收入吗。就这样,宫廷里的白肉就给卖到了京城西四大街的“砂锅居”饭庄。于是,他们的酸菜白肉砂锅名满京城。 而白肉祭祖这一皇家风俗是源于盛京(沈阳)的。所以,在沈阳民间老早就有吃白肉的习俗,大小饭店也不例外。酸菜白肉砂锅,作料是韭菜花、芝麻酱。几十年前,在故宫西侧、正阳街路口上,有一家名满辽沈,声播关外的饭店,叫那家馆,名菜是酸菜砂锅加白肉血肠。当时,一些关外来客到沈阳,大都点名“那家馆”。这里的白肉都是切成一分厚三寸长,薄薄的片儿。砂锅里放上酸菜细粉,老汤有味儿,调料提鲜。一个个小砂锅汤开香溢,热腾腾,鲜亮亮,肥肉,肥而不腻;瘦肉,软而不柴,汤鲜菜爽,丰简两宜。 如今饭店都有火锅,涮的是小肥牛肉或羊肉,这是火锅。但那不是当年的酸菜白肉砂锅,也没有当年的风味和大众价格。或许自己动动手炖一锅酸菜白肉,可能还会找回一些“老品牌”的风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