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祥东 朋友发来一张“桃叶桥”桥名刻石照片,问我书家是谁?认不出,以为是照片拍得不好,实地去看,署款:“癸巳立平”。立平者,何方神圣?请教文史专家,专家说,古来没有桃叶桥呀! 桃叶桥在南京夫子庙东边,古清溪与秦淮河交汇处,被圈在原来的吴敬梓故居与桃叶渡组成的园林里。桃叶渡为旧时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传说因为王献之担心小妾桃叶过河不安全,每次都亲自到渡口接送,凶险的南浦渡北岸就有了桃叶渡美名。直到清顺治三年,金陵孝陵卫金云甫, 见渡河者常因渡船翻覆而溺亡,捐资在这里建了一座木桥,太守李正茂题名为“利涉桥”,意为利于涉水。康熙二年,李正茂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有人说,桥破坏了风水,从此南京出不了状元、进士,于是硬将石桥拆除。老百姓一再要求重新建桥,官府遂复建了木桥。一直到1958年,南京城内的小火车不再使用,利涉桥东面的铁路桥成为人行桥,风雨飘摇的利涉桥终于完成了使命,被拆除。 这个桃叶桥不在桃叶渡的秦淮河上,而是东西向跨清溪,与淮清桥紧邻,显然是为观赏而建,估计是1997年好事者臆造吴敬梓故居与桃叶渡故址于一体的杰作。这反映出当代文物保护的通病:列入政府决策的项目,就竭力扩大范围,增加无数花哨建筑;决策跟不上的,旧物就是眼中钉,哪怕再小,必千方百计将之拆除而后快。古人在美丽的桃叶渡口建桥,官员按实用取名,且语义高雅。今人拍脑袋把吴敬梓从秦淮河南岸请到北岸与桃叶合住,而《儒林外史》不止一处写到利涉桥,何不成全小说情节,恢复历史既有?当然我不了解建设时的现状及规划,反正这些决策和建设正确与否也不像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对错立判。 还说“桃叶桥”刻石, 2012年3月媒体一篇《落寞桃叶渡》报道中,见“桃叶桥”三字为左向右简写,想必这“癸巳立平”是书于次年。据了解,他是时任该区宣传部门的官员。我试着询问多位书画圈中人,均指出所书多处出错:繁写“葉”,古今范例,没有将“艹”与“廿”连起来写的,“癸”是错字,“巳”写成“己”。不包括签名,五个字三个没写对,这种水准也敢题字勒石? 艺术水准的评判确实存在很大的弹性,好与丑不像自然科学的对与错:卫星要么上天,要么会落到太平洋。但是字写错了,是不容辩驳的硬伤!也只有这样的硬伤,才能看到在能够量化检验对错的领域有些人究竟错到了什么地步,而在他们颐指气使的领域却永远无法检验对错。这些人习惯将职务成就当作自己的个人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稍有才艺,就当文学艺术和著书立说与他做官一样容易。 王岐山在中纪委全会上说:“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我想起这个楷书没写好的桥名。刻石千年,立此存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客观认识,满足一时虚荣,却出自己洋相,给自己难堪。如果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所作所为足以流芳百世,就应该慎而又慎,三思而行,我说的不单是这“桃叶桥”题字。
|